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主持人:草原文化独具特色、富有魅力,我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家底”,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家底”,是我区、我国甚至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如何在保护和传承中进行文化创新?
王建平:我区是史前文明遗迹和民族文化遗产富集区,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如何让这些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第一,要继续加大认知力度,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阐发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方面要讲清楚我们的民族记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一方面要讲清楚草原文化的价值理念、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二,要继续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注重本体保护,不失“本真性”,更要注重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制定类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第三,要强化研究力度。以科学的态度评价文化要素,大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支持鼓励传承人进学校等,形成传承链,延续历史文脉。第四,要继续加大利用和创新力度,提升价值理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提炼文化精神,使之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与城乡建设、改善环境、文化体验等结合起来,建设遗址公园、非遗生产保护发展基地、原生态休闲区域等,使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让这些瑰宝在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中焕发出生动光彩。
主持人:毅松院长,您觉得我们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毅松:现在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传承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文化是一条河,源古流今,要想河流永续,我们必须做好文化的传承创新。第一,要把文化当成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来看待,充分保护好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第二要把民族传统文化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创新,应该是在立足资源基础上的创新,要使文化发展符合时代精神和特征。第三,要有传承创新的平台和载体,比如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这个平台,就催生了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要努力使这样的平台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主持人: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守好我们的文化家园,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下面我们请中国剪纸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建珺谈谈他的想法。
段建珺:剪纸艺术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传承、创新无力的尴尬。我认为传承创新剪纸艺术,首先要回归艺术的本源,怀着虔诚的心,向农村老大娘学习本源的剪纸文化,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含金量”。其次,要带着感情去创作。剪纸艺术是感性艺术,带着感情创作的作品,呈现出来才最有魅力。第三,在传承基础上要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但是创新绝不是盲目的自我发挥,而是应该尊重艺术规律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