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个人品德的目标和价值标准
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友善是门槛最低的道德,但同时又是境界最高的修养。所谓友善,就是友爱、和善,重友谊求和谐、存真善讲爱心。友善,包含善待亲友、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朋友,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世,不但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和谐友善思想的论述。如《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处理各种关系。如《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现出一种器量宏大的宽广胸怀。在社会发展转型的今天,友善囊括了许多为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道德规范和理性心态。友善不像敬业等职业道德那样指向特定的群体,它是紧涉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是各阶层各行业都应该积极倡导的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特点的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四项价值观中,友善相对处于更为基础的地位,其他三项价值观无一不与友善理念相关联。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践行友善需要提高内在修养——友爱和善、关照他人。践行社会主义友善观,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友善地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根本在于自己修养的提升。友善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仁爱,那就是形成仁爱之心,以此作为友善的内在根基。其次,是将心比心,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需要换位思考,想想你遭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你就能够理解他人,从而减少你对他人的误解,减少很多矛盾。最后,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了这三条,我们就能够参透人的本质,做到对人一视同仁,这是友善的理想境界。
践行友善需要优化人际关系——真诚守信、助人为乐。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友善,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友善待人,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友善价值观对于诚信有着内在的追求。友善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并包含着诚信。在真诚守信的同时,还要做到乐于助人。助人为乐是高尚的人的基本标志,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美德,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能够设身处地给予别人热情而真诚的帮助和关怀。
践行友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开明包容、构建和谐。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首先,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平等。友善是建立在主体的平等地位之上的,友善的双方都拥有共同的要求,彼此间有着同样的愿望。其次,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真诚。友善不是一种偶然的情绪,而是一种稳定的道德联系。在这种联系之中,公民之间真诚相待,建立互爱互信的伦理秩序。再次,友善维系着公民之间的互助。友善虽然不以互利为前提,但是在友善的联系中,公民之间进一步巩固了互助的关系。在公民互助中,大家都平等相待,没有任何公民因为给予别人帮助或者接受别人帮助而处于人格的优先或者弱势地位。因此,友善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重要。
践行友善需要构建和谐生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种种创伤。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自然会加倍报复给人类。所以,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对环境不友善,人类就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我们逐渐认识到,人不应该站在自然的对立面,而应顺应自然,和谐共存。
(执笔人:李树林 郭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