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在中国传统个人价值追求上可以说相当普遍,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大量论述,更有诸多个人行为的体现。爱国和敬业经常被表述为“忠”,诚信和友善则被表述为“信”和“仁”,各代思想从本体论、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颜真卿、颜杲卿、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等都以杀身成仁体现了爱国的价值追求。敬业往往体现在一些有智慧的企业家的经营之中。同仁堂、六必居等老字号长盛不衰便与其敬业的价值追求有关。前者的营业理念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后者的营业理念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这些话并不是招徕顾客的幌子,而是经营达数百年企业的真实操作规范。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
我国古人非常注重“立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上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就必须追根溯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为此,需要切实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和做法,着力增强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实际上,我国的制度文明特别是文官制度以及思想文化中的精华,曾获得西方启蒙时代思想大师们的青睐与借鉴。在近代“东学西传”的过程中,以“仁爱”“诚信”“人本”“和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通过传教士传到西方后,曾为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狄德罗与百科全书派所重视。在法国近代的《人权宣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发布的《人权宣言》中,都引用了《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及进一步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儒家“仁爱为本”的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重大意义与价值,被国际伦理学界喻为道德的“黄金律”。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郭齐勇
我们探索和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尚无先例的历史进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进行道德价值观建设,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扬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对内寻求,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激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进行综合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传统美德,主要有仁义、忠恕、孝悌、人本、诚信、中和、廉耻、质朴、勤俭、宽厚、礼貌等,这些传统美德构成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深厚的社会道德传统。中华传统美德非但不会妨碍现代化事业,而且能够给市场经济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提供道德支撑。没有这种道德支撑,社会难以和谐稳定,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社会矛盾难以有效化解。
——求是杂志社评论部包俊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