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村里建起了食用菌大棚种植基地,今年57岁的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农民徐文峰就和老伴儿在基地做起了拌料工和接种工,而且还入了股份,家里的生活日渐宽裕起来。“靠家里的旱坡地挣钱没个准儿,遇上雨水少的年景能收回种子就算不错了。现在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还不算分红咧,而且不耽误农活。”看得出来,已经打工一年多的徐文峰对现状非常满意。
圪顶盖村食用菌项目是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之一。呼和浩特市变过去“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为现在的扶持项目模式,抓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大力“造血”,让贫困农民通过产业分得红利。
呼和浩特市扶贫办主任王宏介绍,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100多万元,建成了100栋厚墙体温室大棚及3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及附属设施。每天能生产菌棒8000棒,年生产能力可达200万棒。新续建的50栋厚墙体食用菌大棚也已全部完工,还注册了“蒙菇”商标。基地采取“扶贫合作社+能人”的经营模式,组建了武川县惠泽农产品扶贫开发合作社,下设了呼和浩特蒙禾源菌业有限公司。按照“股份合作、规模种养、集约经营、效益分红”原则,贫困户通过土地出租在公司中务工和效益分红。
圪顶盖村除了食用菌大棚种植项目,还建起了集约化青年鸡养殖基地,仅去年两个扶贫项目共获得纯利润74万元。
不仅是武川县,在清水河县宏河镇一间房村,整村推进产业开发项目新增和改造基本农田1700亩,因地制宜建设了占地面积1200亩的蔬菜大棚400座和占地面积1500亩的万只肉羊养殖场。沿209国道建设商铺2万平方米,引导贫困农民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产业化扶贫,呼市逐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肉羊、肉牛、马铃薯、草业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为贫困农民的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证。回民区通过改造林果业带动农家乐,通过农家乐促进林果业发展,使农民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90%以上;赛罕区通过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种植,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在8000元以上。
呼和浩特市在整村推进上还注重机制创新,把扶贫龙头企业引入整村推进,极大地缓解了上级扶贫资金不足和当地自筹能力有限的问题。目前,项目区共引进龙头企业20家,成立能人带动的专业合作社8家,形成了“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多种模式,使贫困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保证。
同时,整合各类资金,充分发挥财政、发改、水利、农牧、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优势,采取集中“捆绑”使用,形成多部门联动的扶贫投入机制,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托县新营子镇豆腐夭村整村推进千亩设施农业温棚蔬菜续建项目共整合财政、发改、农牧、开发方面资金1650万元,帮助争取贴息贷款1000万元;五申镇五申村整村推进苜蓿基地建设项目共整合国土、农牧方面资金500万元。
王宏表示,呼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精准扶贫为抓手,以金融扶贫为驱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力争使近8万贫困人口早日走上致富路。(记者 贾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