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香的打卤面,是给我们吃的吗?”采访结束的一个中午,记者走进根河森工公司职工食堂,一眼看见几碗香喷喷的面条摆在桌子上。“那是给林业局招聘进来的大学生开的小灶。”随行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张俊涛回答。
“吃饭还给开小灶,这待遇真不错!”记者惊叹。
“能来林区工作的大学生都是我们的宝贝,这里面的感人故事多着呢!”谈起大学生再度涌入林区,张俊涛感触很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满足林区开发的需要,在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感召下,怀着“建设祖国、扎根边疆”美好愿望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高校涌入林区,为林区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时隔半个世纪,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偏低的待遇,使人才的流失成为困扰森工集团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森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几年前,著名新闻人白岩松回到呼伦贝尔家乡,在看到大兴安岭生态得到很好修复的同时,对林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状,尤其是年轻人的大量流失感到忧心忡忡。一份来自阿尔山林业局的人力资源调查报告也显示,各林场组织劳力非常困难,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的林业职工寥寥无几,其子女更少,更多是从附近农村雇佣来的农民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到了林区感受特别深刻。与此同时,另一句话更加震撼人心:后继有林,好事!但后继有人吗?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来当林业人?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林区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来,面对林区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发展和人才短缺的严峻现实,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大批的区内外大学生纷纷落户林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事业之根,也为我区的生态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据介绍,从2008年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分别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000余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研究生。特别是2012年以来,该集团把人才强企作为其发展战略之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人性化发展思路,留住了大学生的人,也留住了年轻人的心。
这一来之不易的喜人局面,记者在穿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采访途中处处得以印证。
“我们吃的是单位专门给大学生开的自助餐,而且每天食谱都不一样;住的是单位免费提供的大学生公寓,而且,业余文化活动可丰富了,一点也不寂寞。”
“我一上班的工资仅比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少300元。”
“单位的领导可关心我们了,我们大学生不管谁结婚,都要给我们送红包。”
……
行走在根河、满归、牙克石等地的林区,被采访的大学生们用各自的切身感受表达着对能来林区工作、能在林区扎根的幸运与无悔。他们纷纷表示,要为林区的生态繁荣供献力量。
在伊图里河林业局森调队担任团总支书记的王鑫今年31岁,“我是伊局建设的‘林三代’。爷爷活着时见证了林业的辉煌,父亲是运材司机,经历了低谷。如今,该由我来见证林区从艰难中走出,实现林区重新崛起的时候了!”
根河林业局宣传部部长李英告诉我们,近几年进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有136人,其中85%是林区的孩子。这与过去林区子弟“孔雀东南飞”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家长们都愿意孩子回来工作呢!”
就在日前,一则来自内蒙古森工集团的“岭上信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则公告中说,将招录300名来自林业系统职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看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新一轮的“招兵买马”行动又开始了!(记者 蔡冬梅 王连英 白江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