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2014走转改主题竞赛活动 > 见闻走转改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转改】那山那人那林子——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
 

  董效堂告诉我们,这里称“冷极”可不是吹牛,原来,金林林场有个火车站叫做静岭。有权威记录显示,静岭的气温曾创下中国最低温度点——零下52.6摄氏度,堪称“中国冷极点”。林区的棚户区改造,让金林管护所实现了整体生态移居,一些房屋闲置下来派上了用场,“中国冷极村”就在距离静岭13公里处,建在原来的金林林场棚户区旧址上。

  “别看我官小,我可是中国唯一的冷极村村长。”陪同的金林管护所工作人员孟昭晖颇为得意地介绍自己。

  在“中国冷极村”的醒目标志下,我们走进一家门楣上悬挂有“冷极美食人家”牌匾的独门独院,这是座典型的保持着旧时风貌的东北院落:喜气洋洋的红灯笼,见证了岁月沧桑的洋井,历经风霜的鱼鳞板,悠闲踱步的鸡鸭鹅狗,晾晒着山珍的土砖墙,陈旧的木质家具,火炕火炉火墙子……一切都是那样朴实而亲切。置身于“中国冷极村”,仿佛穿越了时空,重回老一代务林人真实的生活。

  主人王素梅大娘是个热情爽朗的老人家,今年78岁了。她家两代人都与山林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伴儿程丙玺是抗美援朝复员老兵,50年代末响应国家号召,带着家小背一顶帐篷来到林区,成为开发建设林区的第一代务林人。儿孙辈则经历了禁伐和身份转换。小儿子程善忠现在是林区管护员,看护防火之余,承包了冷极村的一趟房经营家庭旅游,看儿子忙不过来,王大娘就来当起了帮手。

  孟昭晖告诉记者,冷极村建成两年以来,打出“越冷越热情”的旅游品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冷资源”已经初步显示出强大的“热效应”。仅在2013年当地举办的首届“中国冷极节”期间,接待游客就达500多人。特别是2014年春节,冷极村可着实火了一把。

  王大娘在旁边补充说:“可不是!去年这时候,忙三乎四的还没弄好呢,就来客人啦。我这里平均每天能接待10桌客人。北京的,海南的,香港的,南腔北调的哪儿都有。”

  “你们来的时间有点早,冬天来更好玩呢。”几名林区干部风趣地说,南方的游客特喜欢咱们这儿的冷。你想,在平均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中,屋外白雪茫茫,呵气成冰,屋内火灶热烘烘,饭菜香喷喷。不但能住上东北暖炕,吃上林区特色野味,还能滑冰车、坐马爬犁、推铁环,烧火炕、堆雪人、冻冰灯,在雪地里劈木柈子……多乐呵!所以他们不远千山万水来“找冻”,说是要体验“在冰箱里行走的感觉”。

  回顾过去的日子,王大娘说,那些年林场也红火过,但日子着实苦啊。孩子没地方上学,老人没地方看病,电视没有信号,房屋破旧不堪。“现在采木头停了,儿子看林子之余和家人搞旅游,能挣不少呢,现在的日子这不挺好的嘛!”

  告别时,王大娘一再邀请我们冬天过年的时候再来,真挚而朴实的话语说得人心里暖暖的,真是应了“越冷越热情”那句话。

  后来者的“生态梦”

   “好香的打卤面,是给我们吃的吗?”采访结束的一个中午,记者走进根河森工公司职工食堂,一眼看见几碗香喷喷的面条摆在桌子上。“那是给林业局招聘进来的大学生开的小灶。”随行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张俊涛回答。

  “吃饭还给开小灶,这待遇真不错!”记者惊叹。

  “能来林区工作的大学生都是我们的宝贝,这里面的感人故事多着呢!”谈起大学生再度涌入林区,张俊涛感触很深。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满足林区开发的需要,在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感召下,怀着“建设祖国、扎根边疆”美好愿望的大学生,从全国各地高校涌入林区,为林区建设奉献了青春年华。时隔半个世纪,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和偏低的待遇,使人才的流失成为困扰森工集团的一大难题。尤其是近年来,人才短缺问题成为制约森工企业发展的瓶颈。

  几年前,著名新闻人白岩松回到呼伦贝尔家乡,在看到大兴安岭生态得到很好修复的同时,对林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现状,尤其是年轻人的大量流失感到忧心忡忡。一份来自阿尔山林业局的人力资源调查报告也显示,各林场组织劳力非常困难,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的林业职工寥寥无几,其子女更少,更多是从附近农村雇佣来的农民工。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到了林区感受特别深刻。与此同时,另一句话更加震撼人心:后继有林,好事!但后继有人吗?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来当林业人?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在林区采访时了解到,近两年来,面对林区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发展和人才短缺的严峻现实,内蒙古森工集团积极实施人才战略,不断加强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大批的区内外大学生纷纷落户林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事业之根,也为我区的生态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据介绍,从2008年至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分别从全国各地引进了1000余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研究生。特别是2012年以来,该集团把人才强企作为其发展战略之一,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的人性化发展思路,留住了大学生的人,也留住了年轻人的心。

  这一来之不易的喜人局面,记者在穿越内蒙古大兴安岭的采访途中处处得以印证。

  “我们吃的是单位专门给大学生开的自助餐,而且每天食谱都不一样;住的是单位免费提供的大学生公寓,而且,业余文化活动可丰富了,一点也不寂寞。”

  “我一上班的工资仅比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少300元。”

  “单位的领导可关心我们了,我们大学生不管谁结婚,都要给我们送红包。”

  ……

  行走在根河、满归、牙克石等地的林区,被采访的大学生们用各自的切身感受表达着对能来林区工作、能在林区扎根的幸运与无悔。他们纷纷表示,要为林区的生态繁荣供献力量。

  在伊图里河林业局森调队担任团总支书记的王鑫今年31岁,“我是伊局建设的‘林三代’。爷爷活着时见证了林业的辉煌,父亲是运材司机,经历了低谷。如今,该由我来见证林区从艰难中走出,实现林区重新崛起的时候了!”

  根河林业局宣传部部长李英告诉我们,近几年进入本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有136人,其中85%是林区的孩子。这与过去林区子弟“孔雀东南飞”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现在家长们都愿意孩子回来工作呢!”

  就在日前,一则来自内蒙古森工集团的“岭上信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则公告中说,将招录300名来自林业系统职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看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新一轮的“招兵买马”行动又开始了!(记者 蔡冬梅 王连英 白江宏)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