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向往就是我们的追求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实施“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述评
一组社会事业工程,让农村牧区实现“十个全覆盖”。3年投入600亿元,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为我区农牧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吨“暖心煤”让百姓既暖炕头又暖心窝。自治区用压减“三公”经费节省下的18亿元资金,为295万低收入农牧民每年每户发放1吨取暖煤;
一万元助学金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自治区对今年低保家庭的大学新生每学年资助1万元,为18385名贫困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一人稳定就业让“零就业家庭”重获希望。自治区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力度,8个月实现800余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和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认真履行好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秉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牵系在心,全面实施“四个一”重点民生工程,密集出台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好举措,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改革发展的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
“十个全覆盖”件件得民心
“清澈的自来水接到了庭院灶台,一条大路通到村口,便民连锁店里要啥有啥,还建起戏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休闲健身广场,一出家门尽是绿树,看病还给报销,终身务农的乡亲们有了养老保险……”说到村里的可喜变化,兴安盟突泉县哈拉沁村的村民们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如数家珍。
一年来,全区成千上万个村庄和嘎查都在发生着像哈拉沁村这样的变化。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提出“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着力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农牧民过上美好生活。会议决定,从2014年起,利用3年时间,投入600多亿元,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这一组集中投向农村牧区社会事业的扎实举措前所未有。
当前,内蒙古城镇化率尽管已达57%,但仍有1464万农牧业户籍人口,其中超过10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长期以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滞后,农牧民群众在住房、就业、子女上学、看病、养老和出行、购物等方方面面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难点在农村牧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会少!没有农村牧区和困难群众的小康,内蒙古就不可能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和使命担当,自治区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和贫困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在科尔沁草原牧民的毡房里,在包头狭仄的棚户区,在兴安大地的农村泥草屋,在乌兰察布国贫旗县的农家土炕上……到处留下他们察民情、问民生的身影。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要想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下定决心、出重拳、下猛药,尽快解决好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尽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不仅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内蒙古保持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基本前提。“十个全覆盖”涵盖了公共服务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充分考虑需求和可能,是自治区党委对广大农牧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是自治区党委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向全区各族人民献出的一份实实在在的厚礼。
“十个全覆盖”实施以来,全区各地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切实解决了农牧民多年期盼、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大事,让农牧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党委、政府赢得了民心。根据“十个全覆盖”相关厅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已完成投资66.24亿元。根据盟市数字显示,2014年计划在4327个嘎查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计划投资237.2亿元。截至8月中旬,全区累计开工4050个嘎查村,占总计划的93.6%;累计完成投资107.4亿元,占总计划的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