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活着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他们的人口加起来不足12万。发展滞后、生活贫困曾是这些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这是内蒙古做出的庄严承诺。
地处内蒙古最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多布库尔猎民村被连绵的大兴安岭环抱,一幢幢红瓦白墙的别墅式建筑是如今告别狩猎生活的鄂伦春人的居所。走进孟亚静的家门,眼前时尚现代的装修、一应俱全的家电,让人怎么也联想不到这个民族翻山越岭的狩猎场面。
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帮助下,像孟亚静这样曾经的鄂伦春猎民,现在大部分都住上了由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支持修建的新居。2009年,自治区又确定,由19个厅局对口帮扶鄂伦春族加快发展并出台了扶持政策,鄂伦春族群众及家属享受城镇职工和新农合“双医保”,医药费全部报销,同时享受特殊低保政策,不分老幼,每人每月可领到630元补助,当地群众形容:“鄂伦春族人,一出生就可以领工资。”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内蒙古自治区结合实际,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这些政策都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011年3月,自治区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从2011年起,自治区财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决定在2011年安排预算100万元的基础上,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增加100万元,到2015年增加到500万元。“目前,我区每年从国家争取到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达到3.4亿元,在自治区本级财政预算中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各项民族经费近1.5亿元,这些都直接用于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民族事业的发展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说。
2014年6月23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主席办公会议纪要》,明确了支持“三少”民族自治旗建设机场、铁路、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而在民生改善方面的投入更是大手笔。自治区将原定2015年到期的、对每个自治旗安排的4500万元特殊财力补助和对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安排的各2000万元专项补助,纳入转移支付补助基数,三个自治旗长期享受此项政策。
如今,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基本实现“一减少、二达到、三提升”:即贫困人口数量减少一半或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平均或以上水平;1/2的民族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或以上水平;基础设施保障水平、民生保障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团结互助让生活更稳定富足
内蒙古扎赉特旗是“全国产粮先进县”,但从全旗范围看,南北部农业发展十分不均衡。究其原因,全旗总人口40万,其中16万多蒙古族群众中有近12万在北部聚居,由于受传统的游牧生产习惯影响较深,从事农业种植时间较短,北部地区农民的种植经验水平普遍不高。
近几年,扎赉特旗先后组织南部汉族乡镇的71名科技种植大户,到北部民族地区的21个贫困嘎查开展示范种植。“还是原来的土地、原来的人力,仅凭借理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就能让农民实现增收。如果北部8个乡镇的耕地接近目前南部乡镇的亩产,就意味着每人每年能增收3000元。”扎赉特旗音德尔镇东升村的种粮大户曲万臣,利用空闲来到北部的胡尔勒镇西胡尔勒嘎查,为他结对帮扶的三户蒙古族农民传授种粮经验。
通过实施南北蒙汉协作,扎赉特旗南北部蒙汉群众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多,一些地区还结成了友好乡镇和村屯,民族兄弟之间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促进了团结。
在内蒙古,像这样各民族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景象随处可见。而这些,都源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何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抓手,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执行?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在不断探索。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边境牧区,3个苏木950多户牧民、2600多人分散居住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戈壁草原上,每21平方公里才有一户人家。巴音前达门边防派出所副所长白永泉手里有一份当天的采购单,他要为3户牧民采购生活必需品。除了白菜、土豆、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还有煤气罐、柴油和各种药品。只要是牧民需要的,他们都会想办法送到牧民手上。警民的积极互动让彼此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融洽,牧民们为各边防派出所提供了大量的维稳信息,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咱们现在就是不出办公室也能了解谁家在干什么,谁家放的羊多少,谁家来了外来人口,住了几天要走了,都能了如指掌。”白永泉说。
文化交融守护精神家园
今年53岁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牧民达楞太,每周都会驱车来到伊金霍洛镇文化站,参加“神骏之声”艺术团的日常排练。艺术团由当地农牧民自发组织成立,在政府支持下,由艺术团演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蒙古族民乐、民歌、颂词、好来宝等节目已经录制了多张专辑。
“神骏之声”艺术团最初由当地28位蒙古族牧民组成,其中达尔扈特人24人。达尔扈特蒙古族现有人口约2000人,许多民间艺术精品曾广为流传,但因是口口相传,这些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问题一度令人堪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一些几近失传的达尔扈特民间文艺逐渐被挖掘出来、保护下来、传承开来。
同样在伊金霍洛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公布了《成吉思汗陵保护规划》。元上都,忽必烈登基之地,是蒙古游牧民族创建的世界性大帝国元王朝的第一个都城。2010年10月,自治区政府批准公布了《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和《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继而开展了对元上都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2012年6月29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辽上京遗址、喀喇沁王府、阿尔寨石窟寺等一批珍贵的历史遗迹,多年来也受到自治区的重点保护。这些历史遗迹不仅仅是文物,还是少数民族安放心灵、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
如何将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每到盛夏,集中展示草原文化瑰丽风采的草原文化节总会奉上一场文化盛宴。从2004年创办至今,草原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经过十年的草原文化节,使我区原创的小戏小品、诗歌、影视作品、剧目得到展示机会,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我们的一些剧目获得了全国奖项,既叫好又叫座。”自治区文化厅厅长周纯洁表示。
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自治区设立了历史文化经典文库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挖掘,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蒙汉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也被细心守护。
民族的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自治区大力推动以蒙古文字为主的民族教育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成人教育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且率先对接受民族语言授课的学前教育阶段、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学生实行免费,并给予生活补助。
“守好祖国北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能够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对于内蒙古未来的发展,王君坚定地说。(记者汪 波丁志军吴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