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3年近110万人脱贫
2012年,内蒙古重新调整确定了31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旗县和26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
据自治区扶贫办计划财务与社会扶贫处处长云利燕介绍说,经过全区上下的一致努力,我区在2011~2013年的3年间解决了近11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
从2013年开始,我区38名省级领导联系38个扶贫工作重点旗县。38个贫困旗县在省级领导的帮助下,实施了多项基础设施、社会公共事业、优势特色产业等重大民生项目。从2014年开始,从自治区层面把原有13类扶贫项目精简整合为精准扶贫、金融扶贫、生态移民、雨露计划4项,解决了扶贫项目繁多、投入分散、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今年起,我区把扶贫项目的审批权也全部下放到旗县,结束了近20年来扶贫项目由自治区审批的历史。
加大投入办实事
从“杠杆式”扶贫到立体扶持,从项目整合到旅游扶贫,内蒙古扶贫模式正在从“输血”转为“造血”。全区各地大幅增加了财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2014年,中央扶贫资金投入14.9亿元,比2011年增加8亿元,增长2倍多。特别是自治区本级财政2014年投入扶贫资金18.1亿元,比2011年增加16.2亿元,增长近10倍。2014年,盟市和旗县两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亿元,全区四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41亿元。各行业部门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项目、政策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各盟市、旗县都多渠道整合资金项目,集中对贫困村、贫困户开展扶贫攻坚。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每年为全区农村牧区贫困户免费发送1吨煤,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从2014年开始,为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考入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学生一次性补助3万~4万元。启动了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为贫困旗县、乡镇医疗机构捐赠医疗设备。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开发,着力解决事关困难群众看病、上学、取暖等问题。
【举措】
为扶贫对象建档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今年我区全面启动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46.3万户、157万扶贫对象的识别工作,正在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旗有档”的要求进行登记造册,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将全区的2834个贫困村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开展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的“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下沉到村,扶持到户,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集中力量全面扶持,确保到2017年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目前,全区3000多个帮扶单位、1万多名驻村干部派驻到位并展开工作。
今年全区有1300个贫困村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
启动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10月15日,记者从自治区扶贫办了解到,自2013年11月起我区在57个贫困旗县启动实施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与此同时,自治区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2013-2017年)》,决定从2013年至2017年,自治区本级财政每年安排4.75亿元作为风险补偿金,与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行合作,按照1:10的比例撬动不少于50亿元的信贷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截至今年10月15日,全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投放近50亿元,覆盖57个贫困旗县、405个乡镇、3500个行政村、近百户扶贫龙头企业,直接扶持带动了8万多农牧户、近40万农牧民发展增收致富产业,预计年底贷款额可达60亿元。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以来,我区的扶贫方式实现了根本性转变,把扶贫资金的使用权和项目决定权真正交给市场,交给群众,充分激发了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扶贫部门也由有过去的分资金、批项目转变为定政策、搞规划,做指导和组织发动全社会扶贫攻坚上。(记者 刘 睿 刘晓君 宋 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