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自2013年实施生态脆弱地区移民扶贫以来,建设了88个项目区,有7073户农牧民挪出“穷窝”迈进了“福窝”。
该市有五分之一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荒漠化沙区和偏远山区。从去年开始,该市对66个苏木镇的24664名农牧民实施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按照规定,自治区只给移民户每人1.5万元的一次性住房补助,而住房之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产业投入还有很大的资金缺口。为此,该市整合了“十个全覆盖”等20多类的涉农项目资金5.48亿元,再加上自治区专项补助资金,使移民项目总投资达到11.28亿元。
为了让这些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市住房和产业“两把钥匙”一起交。来到松山区大庙镇公主陵移民安置区,只见3200栋日光温室鳞次栉比,宛如白色的锦缎铺在山坡。农民侯振海风趣地说:“住房和大棚是连成一体的,一边能生产,一边好生活!”
老侯算了一笔账:他家2个大棚,一茬种西红柿,二茬种豆角,1年除去开支能纯挣12万元。和侯振海一样,吴家营子等6个村的340户移民已安家落户。目前,全市已有6个生态移民项目区建起了723栋日光温室,户均1至2个棚;有11个项目区建起养殖小区,每年可出栏育肥牛2.1万头,育肥羊30万只。
在生态移民中,该市还引导群众与龙头企业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翁牛特旗乌丹镇疙瘩窝铺村与筑鑫商贸公司合作,把腾出来的宅基地和原有的4000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企业作为药材种植基地,农民除每亩地能得到300至500元的地租外,到企业打工每月还能有2400多元的收入。眼下,村里和企业正联手规划建设300亩既能发电又能种菜的光伏农业大棚,筹建年加工3000吨的中药饮片加工厂。到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能达到1万元以上。(记者 徐永升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