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写大爱
朴素的外表,朴素的话语,更为朴素的是那颗心灵。这就是记者见到王利达时的感觉。
可没想到的是,更为“朴素”的,是王利达的家。
走过崎岖的山路,在不停地下坡、上坡间到达了一个镶着铁栅栏大门的院子前。大大小小的鸡一看到王利达打开大门便一拥而上,簇拥着王利达和妻子杨子英要食。王利达打开家门,招呼着我们落座。七八平米的石砌窑洞里被一个灶台、一方土炕占去不少的面积,唯一的电器还是几年前同学送的旧电视,还有一张小课桌是用来给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做作业的……
从成家,再到两个孩子呱呱坠地,这个狭窄的地方迎来送往了多少学生,连王利达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反正家里做好吃的了,就把那些困难的学生领家里来吃,学生没衣服穿了,就把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人家。”杨子英对丈夫的所作所为从质疑到理解再到支持,当中经历了太多。
结婚后,杨子英没有工作,为补贴家用,开了一个小卖部。可2年后,小卖部倒闭了。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因为王利达将这个小卖部当成了学生的“文具盒”。哪个同学缺少纸笔等学习用具,只要小卖部有,他都拿了送给学生们。“人家做生意是赚钱了,我们是越做钱越少了,最后连本儿也没了。”杨子英无奈的回想。
可王利达还是尽最大努力资助着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在家里最窘迫的时候,王利达一个月挣35元的工资,妻子连二十几元钱买一只猪仔都是奢望,因为王利达总是今天五块、明天三块的帮助学生。
“他是家里懒,外面勤。”王利达憨笑着接受妻子杨子英的责怪。30年里,为了学生,王利达没有假期、没有周末,而对于一双儿女和妻子,王利达只是用了一句“亏欠太多了”来表达自己的内疚。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女儿初中毕业后就上了中专,为的是早毕业挣钱补贴家用;因为没人照料,儿子只能留在玻璃圪旦小学就读,而不是像其他老师的孩子一样去薛家湾镇接受条件更好的教育。妻子为了填补王利达不断“亏空”的腰包,成了玻璃圪旦小学的一名勤杂人员,用有限的工资支持丈夫的义举。
30年的乡村教师生涯,王利达已经记不清到底帮助了多少孩子。“哪能数清有多少人呀,再说也没必要记着,我是老师就应该帮助学生。为娃娃们,我甚也舍得。”王利达很干脆地回答记者。
日子苦,王利达却幸福着骄傲着。他从未用高尚这样的字眼丈量过自己的行为,只是沿着父亲的脚印一直走着。
1994年,父亲在检查完学生晚自习后突发脑溢血,而母亲又患有严重的哮喘和关节炎。为了给父母亲治病,王利达欠下了30多万元的外债。钱好借可债难还,王利达只能选择每年假期外出打工。当过钢筋工、贩过西瓜、做过花圈、卖过猪肉、开过临时流动饭店、倒腾过羊毛羊绒生意,甚至在寒冬腊月里脚蹬旧三轮车在煤窑上打工……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放弃当老师”的念头就会一次次涌入王利达的脑海,让这个坚强的汉子辗转反侧,整夜无眠。可是,一想到孩子们那声甜甜的“老师好”和可爱天真的笑脸,他又振作起来,继续没明没夜地奔波着。
1996年,父亲还是撒手人寰。家中只有他一个儿子,按当地风俗,要身穿孝子衣。没想到,有40多个乡亲来到他家,主动要求穿孝子衣,帮他料理父亲的后事。“这都是他教书立下的功,要不然人家不会这样帮助我们的。”妻子杨子英说。
每次,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发展了,听着家长说孩子有个好的前途,王利达都会感到特别自豪和开心,让一旁的妻子也笑他“乐不思蜀”。现在,儿子王梦圆已15岁了。王利达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儿子长大以后也当一名教师。
从课堂一线到后勤杂事,王利达对学生的爱始终不减。
学校里100多个住校生大多是七八岁的孩子,很多生活都无法自理。学生侯艾在家吃坏了肚子,拉在床上,王利达二话不说帮孩子擦洗干净,换洗了衣服和被单。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王利达似乎已习以为常,总是像父亲一样照料着孩子们。“娃娃们还小,不能责怪他们,那样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的。”王利达说。
学校的厕所是旱厕,离宿舍区约有200多米。晚上有许多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不敢上厕所。王利达总是拿着手电在校园里巡查,给孩子们壮胆,护送孩子们回到宿舍进入甜美的梦乡,一来二去王利达总是在夜里两点以后才能回到办公室躺在床上。“管后勤就要细致周到,娃娃们安顿不好,我心里不踏实!”王利达解释。
乔楠沣曾经是玻璃圪旦小学的学生,2008年父亲得了白血病,一家人四处求医问药,病情却不见好转,母亲李玉莲每天以泪洗面,年幼的乔楠沣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成绩一落千丈。知情后,王利达俨然一个父亲的模样,除了每天帮乔楠沣补习功课,垫付了她的伙食费之外,还承担起了帮她父亲购买血小板的重任,每周往返薛家湾镇,风雨无阻。遗憾的是,2011年乔楠沣的父亲还是不幸离开人世,住校的乔楠沣每到周末都要回家照顾母亲,王利达总是周五晚上送回去,周一早上接回学校来,从无例外。周一到周五期间,遇上突然降温或是天气变化,王利达还要从家里拿上女儿的衣服给乔楠沣带到学校去,不让她受一丁点委屈。
“王老师像爸爸一样照顾着我,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让王老师操心,以后我要像王老师照顾我一样照顾王老师。”乔楠沣更多的时候用“干爹”这个称呼来表达她对王利达的感激之情。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很难想象,如果不是投入全部的爱与激情,怎会对学生照顾的如此周全!在王利达的心里,他亲手带过的100多个学生的家庭状况都如数家珍。
在唐公塔村,王利达算得上是一个“红人”,不仅认识他的学生多,认识他的家长也多……去路边买菜,会被阿姨认出,非要多送一点菜,感谢他对孩子的帮助;坐个车,也会遇到好几个家长,说上一堆感激的话语……
“虽然学生越来越少,但只要有需要,只要这所学校保留着,我就呆在这为娃娃们服务。”王利达对过去无悔,对未来依然坚定。
“三尺讲台通天下,一支粉笔谱春秋”。从教30年来,王利达几乎没走出过那些以“沟”和“圪旦”来命名的小乡村,但他用爱和生命坚守着山沟里的教育,用心和汗水坚守乡村里的孩子,爱事业如生命,爱校如家,无怨无悔,于平凡、平静、平常之中抒写出了一曲响彻天下的教师赞歌。(准格尔旗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