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嫩欲滴的生菜、紫里泛光的茄子、油绿脆爽的青椒,别说采摘,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毫无疑问,呼和浩特市白庙村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又迎来一个丰收年,175栋温室大棚里的果蔬长势正旺。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的大棚四季常青,春天拔萝卜,冬天摘草莓,夏秋更是瓜果飘香。截至8月份,合作社的营业额已突破100万元,节假日期间,一天最多接待市民1200多人。
从最初的20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75个大棚,董事长王明对合作社的规划思路清晰:光靠自己的单打独斗肯定不适合以后的发展,一定要把各种资源组合起来。说起下一步的打算,王明坦言:“现在的物流这么发达,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农业资源往外辐射。接下来,我打算经营‘惠民菜’,直接把田间地头和市民餐桌连接起来。当然,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诚信机制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
在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周边7家合作社将采摘、观光、休闲、农家游、有机蔬菜配送有机结合在一起,突破单一农业观光合作社分散经营的格局,捆绑抱团儿联合主打“科技型”休闲观光农业,统一应对市场,发展势头甚是迅猛。
今年,呼和浩特市积极引导分散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户,向已成规模的企业和村镇集聚。目前,已建立起新城区陶思号村为中心的5000亩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区,大青山南坡到高速公路以北的生态公园和土左旗、托克托县、回民区等9个旗县区的农业休闲观光试点。一批以水果采摘、花卉种植观赏、特色养殖、农家乐休闲餐饮为主题的,富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乡镇脱颖而出。(记者 施佳丽)
农家乐要精致化
如今,“上山下乡”在都市已形成风潮,也成为乡村发展的机会,“农家乐”在全国许多城市周边地区遍地开花。
然而,“农家乐”在数量倍增的同时,也遭遇休闲内容单一、服务难上档次的尴尬。“农家乐”作为首府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都是吃饭、喝茶、摘菜,模式千篇一律,食宿马马虎虎,这样的风潮可能不会持续太久。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开车到“农家乐”,车还没停稳,就有好几拨人冲过来招呼吃饭住宿。服务档次普遍不高、游玩内容偏于单一、行业恶性竞争激烈,当前“农家乐”还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让人“乐”不起来。一边是城里人对田园向往的与日俱增,一边是“农家乐”市场有亟待破解的难题,“农家乐”究竟还能做些什么,让来到农家的人尽“乐”而归?
“农家乐”,不等于“土”味浓,不是挂几个灯笼,做几道野菜就可以称之为田园生活,“农家乐”同样需要精致化和文化内涵。如何打破这个经营瓶颈?这就需要站在城市人群享受“慢生活”的角度,努力挖掘文化内涵,寻找地域特色,在满足了吃喝玩乐之后,提供更多的精神体验。同时,发展“农家乐”,必须谋划长远,切忌一窝蜂。否则,“农家乐”野蛮生长,其后果不言而喻。(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