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忠没有跟村民“讲道理、画大饼”,他向赛罕区政府申请帮扶资金,拿出村集体所属的1200亩土地盖起大棚,免费为每户分一个,进行“种菜试验”。在赛罕区科技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村民用牛羊粪对土地进行改造。2007年,第一茬菜的收入就几乎与养牛的收入持平,切实的效益扭转了村民的思维观念,调动了村民种菜的积极性,舍必崖村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在轻松顺利的氛围中完成了。
2008年,舍必崖村民开始踊跃建棚种菜,一个蔬菜大棚建设费用由村民自筹2万元、政府补贴4万元。在赛罕区蔬菜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村民选择适合本地种植并且呼市市民需求量很大的西红柿、茄子、辣椒和豆角作为主要菜品。在赛罕区水利局的支持下,村里兴修水利,50个大棚一个机井保障了蔬菜种植的灌溉需要。云海忠算了一笔账:“过去为养牛而种青贮玉米,3亩地养一头牛,这头牛喂好了的话一年能赚3000元;现在一个蔬菜大棚也占3亩地,种好了一年能挣3万元。”
如今的舍必崖村,1300多个蔬菜大棚年产蔬菜2200万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在2万~3万元,40%以上的村民都购买了私家车,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建设新村奔向小康
舍必崖的新村一期建设其实是云海忠化解村内冲突纠纷的不得已之举。“上世纪70年代之前村子在102省道旁边,也就是现在新村建设工地所在的位置。当时村子离田地很远,耕种不大方便,时任村支书云和善决定让大家往村东头迁,这里慢慢地变成了一片荒地。2006年舍必崖被评为赛罕区新农村建设试点,许多村民回来圈占、抢占宅基地,引发了很大的冲突。”村委会主任云红红说。
云海忠提出自建新村、统一分配来化解这场危机,2007年村里请人设计新村一期,引入开发商进行建设。与此同时,对村内6条主干道进行了硬化,配套建设了排水沟,修建了连接102省道的宽12米马路,加装了风电互补的路灯,进行危房改造和外墙粉刷,这极大地改善了村内的人居环境。而由于资金紧张,新村一期建设到一半不得不停工。但正是村容的改造和新村一期建设所打下的基础,使舍必崖村于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新村”。2013年舍必崖村又被定为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集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度假和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特色服务区。
2013年7月13日,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舍必崖新村建设项目(新村二期)正式开工。新村二期规划用地70万平方米,六层住宅楼(公寓楼)面积8.5万平方米、852户,二层低密度住宅楼(别墅)面积1.2万平方米、484户,配套建设2.5万平方米的广场、幼儿园、村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
舍必崖新村二期的建设在保证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的前提下,践行“微田园”的设计理念。村民住宅前后留出30米的空间,规划有种花种菜、喂猪养鸡的地方。新村二期具备完善的现代功能,能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现代化。而种植、养殖、储藏、绿化等配套功能又保留了乡村原本的风貌,村民在“微田园”中享受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美好生活,这对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年底新村二期就能建成了,与赛罕区城区水电暖相通,实现城乡一体化。”云红红说。(张五四李纯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