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苗圃要标注清晰。”
“这几排树你在图板上是怎么标记的?”
秋末初冬的北方,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11月6日上午9时,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吴坝村口,自治区地质测绘院国情普查员周志刚和闫军峰望着远处和近处的土地,手里记录并标注着实地考察结果,自治区国普办生产技术组工程师郑利军在一旁指导着。
“国务院决定从2013年7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国情普查员首先需要对卫星影像资料进行标记、判读,对于识别不准的信息,再根据卫星定位进行实地考察,然后进行整理、汇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看出记者的疑惑,国土资源厅测绘管理处处长步延瑞,指着调绘平板仪上模糊不清的图斑解释着。
在卫星影像上不能够确认的地方,都需要国情普查员进行实地考察并标注,普查详细到在卫星影像上能分辨出哪一块是玉米地,哪一块是果园,哪里是矮灌木,哪里是高树……普查小组们不仅仅奔波在路上,在需要的时候,他们还要走进荒无人烟的山中,只要是卫星影像识别不了的地方,无论哪里,他们都得去实地看一看。对国土使用情况如此细致的把握,将为今后自治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详细而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外业小组对几个疑问图斑进行实地核查的同时,萨拉齐镇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屋子里,几台电脑运转着,内业小组在对卫星影像进行判读和标记,这样的生活已近两个月。“地理国情普查不仅涉及地表自然,还有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工作量特别大,我们小组成员从早晨8点左右开始,除去早中晚三顿饭外,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特别忙的时候,泡一桶面继续工作。”负责土默特右旗国情普查组的小解对记者说,“这里面不少成员都是‘90后’呢!”
晚上7点,陆续有队员返回驻地。回来的队员吃口饭、稍作休息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每个普查小组都要把一天出去普查的数据经过整理交给内业人员,负责内业的同志再根据流程表核实、检查,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记者 红艳 实习生 康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