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专题 > 亮丽风景线 > 最新动态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亮丽风景线】包头:资源型城区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推进生态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腾笼换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环境好了,我们用腾出的发展空间可以引进好的企业和项目。”区长张海峰坦言。

  生态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让石拐区这棵日渐茂盛的“梧桐树”成为客商青睐的“筑巢地”,一批高端优质的项目落户喜桂图新区。

  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石拐区正在打造包头市城市生产生活物资配送物流中心,33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已落户石拐区。

  雪松说,我们确定的发展思路就是以包头-石拐一级公路为主轴,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3个核心区互为补充,实现裂变发展,让城市转型发展空间得到更大拓展。

  站在旧区山顶,可见规模宏大的亚新隆顺特钢项目的大型装备横亘沟谷之中。在一期实现100万吨产能的基础上,企业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特钢续建项目,2014年底将实现200万吨特钢产能。

  石拐工业园区曾是高载能园区,从2008年起,特别是近两年来,园区以“等量置换、优化升级、科学转型”为原则,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网状体系,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如今,园区是自治区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

  目前,园区入园企业已达81户,初步建成了镁合金及应用、煤炭综合利用、特种钢深加工、多元素基础材料合金加工、工业废渣循环利用等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以镁、铁、煤延伸加工的3条主导产业链。

  在石拐区,以生态建设为背景、以旅游发展推动文化繁荣的大幕也已拉开。

  累计完成投资2.5亿元的五当召国家5A级景区和赵长城、汉长城遗迹保护性开发工程正在推进,具有时代特征的早期矿山建筑、居民旧址、沉陷区地貌等人文资源也被当成“宝贝”。依托这些资源,打造包头市大青山影视基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形成以剧促景、以景促基地、以基地促旅游的发展模式。

  已签订框架协议、拟投资34.23亿元的通用航空产业项目,也与石拐区的产业转型有关。据了解,项目建成后,石拐区将形成通用飞行服务、私人休闲娱乐飞行服务、飞机托管服务维修、零部件供应和飞机整体制造等通用航空产业链。

  摆脱了“一煤独大”困局的石拐区,正在向多元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转变。

  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

  5月30日,在人民网主办的“2014城市发展质量论坛”上,石拐区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落脚点是民生改善。为此,石拐区改善民生的脚步从未停顿。

  已从旧区搬进喜桂图新区普惠安置区的郭建荣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几代人住着上世纪50年代盖的小平房,现在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想都不敢想啊!”

  现在,普惠安置区到处是兴高采烈忙着装修的居民,将有4000多户1万多老区居民迁居这里。

  住建局局长王峰介绍,石拐区还将继续加强棚户区二期和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投资5.5亿元的老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也已启动, 2000多户遗留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将得到全面改善。

  围绕民生问题,石拐区改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条件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多管齐下,志在让群众充分享受转型发展的红利——在包头市率先实行“15年免费教育”,“一站式”城乡低保联审联批模式在全国推广;投入1.8亿元建立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全民免费预防保健机制,城镇低保人员全部免费纳入医疗保险……

  如何让围封禁牧后的农牧民过上好生活?

  石拐区的答案是:引领农牧民转变养殖发展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之路。

  在石拐区物流园区,古顺园食品深加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可形成年加工粗粮食品及牛羊肉300多吨的生产能力。同时,区里通过招投标选定保险公司,给养羊户上保险,农牧民利益得到多重保障。

  石拐区的互助幸福院成为石拐区农村养老的新场所,符合条件的当地农民可以在幸福院实现集中居住、就近养老、分户生活,配套建设的医务室、小超市、图书室、娱乐室、洗浴室等设施,让60岁以上的困难家庭老人和孤寡老人安享晚年。

  打造包头市乃至自治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在这条涅槃重生的发展之路上,石拐人的步履稳健有力!(记者 吕学先)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老有所乐
养殖双峰驼
感受别样的公主生活
书画庆国庆
治安检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草原歌舞醉了俄罗斯
特色教育刮起民族风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