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
桥面施工“加毯盖被”
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标志着冬天已经开始。低温是市政工程施工的大敌,面对越来越冷的天气,快速路各个工程已经做好相应准备。
“为了应对低温天气,我们已经用上保温设施。”快速路南线一标段总工程师李庆军告诉记者,桥梁工程的质量决定于混凝土的凝结质量,而混凝土的凝结质量又与气温密切相关,所以冬季施工中保温是关键。怎样保温?用李庆军的话来说,就是棉被、电热毯、暖棚和加热设备齐上阵。
据李庆军介绍,桥面箱梁浇筑完成后,就开始加装保温设施。桥面上铺棉被和电热毯,桥体两侧挂篷布,篷布下面加上大功率的高温热风炮,使棚内温度比外面的温度高15摄氏度左右,保证混凝土凝结,经过这样一番保护,即便气温降至零下10摄氏度,新浇筑的箱梁也能在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能保证与夏季施工的质量相同。
为了既节约时间又能保证工程质量,在浇筑混凝土时,建设单位及施工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及时在浇好的桥身上盖保温层、在混凝土里适当添加掺和剂,以及在支架里安装大量加热器等。李庆军介绍,在混凝土施工中,从拌制、运输到浇筑、养护等各环节,都采取保温、防风、防雪雨措施,混凝土拌和站的用水要加热,并适量掺加防冻剂,混凝土运输选择适宜路线及时段并用棉被包裹保温,浇筑混凝土时选择在白天进行浇筑,浇筑完的混凝土搭设暖棚,并在暖棚内安放暖风机等加热设施,混凝土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后才停止供热。针对钢箱梁施工方面,所用焊剂要在保温箱内进行保温、干燥,焊接现场要搭设保温棚,加盖既可保温也可防火的石棉被,对箱体进行包裹以及钢板加热等防风、防雨雪的保温措施。采取这一系列措施后,工程质量就不会因为天气的原因而受到影响。
【探访】
北出城口初具规模
一个城市的出入市口,直接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交通是否便利畅通是城市交通体验的第一步。从去年开始动工的通道北路、北二环立交新建工程项目,让人看到了首府城市交通提速的希望。
家在包头的艾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次她开车从呼和浩特返回包头时,还是半年前,当时从成吉思汗大街上出城口,道路拥堵不堪。然而这次返回包头时,一座互通式立交桥直通出城口,道路畅通,为她节约了不少时间。
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分公司项目经理付占江介绍:“整个立交桥由9座桥组成,这9座桥有南北跨线、人行天桥,还有在南侧跨过扎达盖河的两座行人和非机动车辆桥,还有5条匝道组成;道路方面有4条快速通道,目的就是将来给北出城口去武川及上高速,起到一个交通枢纽的作用。”
为了满足行人与非机动车的通行需求,北出城口立交桥主线两侧地面均布置有人行和非机动车道,并在通道北路西侧设置人行天桥跨越北二环路,右转匝道外侧均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北出城口立交桥建成后将与京包高速、呼武公路、二环路连接,形成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将凸显首府城市的新形象,成为向外地人展现首府魅力的一个“地标”建筑。
11月11日12时30分,记者在施工方的带领下,驱车行驶到由东往南的左转匝道上。远远望去,该项目已经基本成型,只见一条条道路环绕盘旋,延伸的桥梁就像几条玉带蜿蜒在地面上。十几名施工人员正在匝道上进行沥青摊铺工作。看着已经初具模型的大工程,付占江十分自豪地说:“等到互通立交全线通车了,你们一定要坐车上来,切实感受一下立交的便捷和速度,会带给你不一般的感觉。”
今年6年,主跨线桥已经通车。目前,桥梁主体结构和部分匝道沥青油面已经铺上一层。预计到本月底,4条右转快速路具备临时通车条件。明年开工后主要进行快速路辅道和大型立交匝道的施工,预计明年六七月完工。
【进展】
通过数字看进度
近年来,随着首府城市建设迅猛发展,框架不断拉开,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致使部分道路拥堵现象突显。为尽快形成首府环城经济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出行环境,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城市快速路建设步伐。在去年启动建设城市快速路的基础上,今年全面推进快速路建设,力争年底快速路主线工程贯通。
快速路工程全长65.31公里,共设置13座立交,6座跨河桥,12座跨线桥,23座天桥,2座地下通道,共计桩基17639根,承台3256个,墩柱3469根,盖梁2292片,箱梁7004片,共使用钢材519234吨,混凝土2740253.1立方。工程总中标价115.47亿元。截至目前,快速路工程13个标段已全部开工,完工1项。累计完成桩基16109根,已经完成总数的91.3%;承台2642个,已经完成总数的81.1%;墩柱2727根,已经完成总数的78.6%;盖梁1644片,已经完成总数的71.7%;箱梁6881片,已经完成总数的95.5%,已吊装箱梁5547片;使用钢材25.3万吨,已经完成总数的48.8%;混凝土184.6万方,已经完成总数的67.4%。(记者 奥妮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