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州石房子
辽文化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大辽帝国为赤峰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赤峰,则将这文化血脉做了更为深远的延伸。
有学者指出,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文化底蕴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内涵是旅游业的灵魂。
但历史文化大多是隐性存在的,如何让游客体会到文化的内涵?
“赤峰的旅游项目想要留给市场的第一印象便是辽文化聚集地,而非一个城市综合体,否则无法吸引北京、沈阳,甚至远程的客人。就像外地人去北京,有几个人去万达玩?因为很多城市都有万达,所以外地人到北京绝不去那个地方。所以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做辽文化的吸引中心。”作为赤峰市博物馆的设计者,顾宇对赤峰各类文化都了如指掌。
顾宇解释,“吸引中心就是这个地方得有抓人的东西,有吸引力把人吸引来。它不一定挣钱,但是没有吸引中心,就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城市房地产项目。我们想把契丹城打造成赤峰旅游产业的吸引中心之一,成为不光是本地游客,更是中、远程游客的集散地。”
为把深埋于地下的辽文化变成旅游产业,赤峰在红山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了总投资48亿元、占地0.78平方公里的契丹城项目。
打开契丹城规划图,三期工程建设层次清晰。一期工程的五大业态现已形成:荟萃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民间藏品的古玩城,将成为藏友寻踪觅宝之地;集雕刻、制作、销售于一体的巴林石街将成为巴林石文化的重要展示基地;旅游纪念品与地方土特产一条街、工艺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向人们展示着民间文化的魅力。
置身于白墙、红顶、低檐的辽代仿古建筑中,仿佛回到了辽代的盛世繁华。
二、三期工程规划建设工作正陆续展开。二期工程将构建以中央广场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着不夜城、购物城、婚礼城、文化艺术长廊等六大区域。三期将建造契丹王朝影视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文化会展中心等项目。
“这个项目实现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契丹城项目是赤峰旅游业从卖山水到卖文化走出的第一步。”顾宇指着正在建设中的二期项目对记者说,看得出,他对契丹城项目怀着极高的期待。
在他的规划中,将来产业园形成后,其还将围绕文化园周边,构建一个商圈和一个消费圈,总部经济,星级酒店,养老社区等项目也将随之展开。同时投资1.4亿元的京蒙旅游大厦建成后,将成为赤峰旅游管理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以及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中心……
让辽文化资源变成产业,除了大手笔的规划产业园,文化与旅游联姻是更为深刻的内涵。
站在总面积4740亩的巴林左旗上京辽文化产业园前,一批极具辽代风格的项目正在从图纸变为现实。
在一条遗址绿化景观带的合抱之中,文化展示体验轴、城市服务功能轴、城市视觉形象轴串起了文化展示、旅游商贸、遗址文化、草原风情体验四个分区;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的辽上京博物馆,将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展示丰厚的辽文化馆藏;占地61亩的辽上京演艺中心建成后,赤峰主打的《追寻契丹》等精品剧目将在这里上演。一条辽文化景观大道连接6个广场,嵌入了辽代的建筑、饮食、服饰等文化元素,将辽文化变成可以触摸到的历史。此外,辽上京古玩城、辽文化主题酒店和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将形成“辽”字号的新兴文化商业业态。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经济受益”,在过去的几年里,赤峰文化生产力的进一步释放带来的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受益。
如今行走在赤峰大地,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产业的脉动。在巴林左旗,以遗址公园为核心、以产业园区为骨干的旅游产业框架已经形成,一个中国辽文化旅游胜地呼之欲出,其县域经济开始积聚文化的张力,开启了由“挖矿山”到“挖文化”的转型升级。
“赤峰辽文化旅游项目应当超越普通的商业综合体,不能只是简单的附加契丹的文化符号和元素。一个新的思路是什么?应该是后工业化下新的生活方式。”顾宇称。这种生活方式是将古代文化、古代慢生活和现代设施相结合,和方便度、舒适度相结合。这正好契合现代人浮躁、焦灼的心理状态。
从优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到力求改变人民生活方式的设想,赤峰旅游市场实现了以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主体,以商贸为补充的良性可循环体系。
随着各项产业的推进,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带动全市、辐射周边的国家级辽文化产业示范区将很快出现在千年故都辽上京大地。
那时,辽文化在赤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中,将从历史文化符号逐渐变得触手可及,成为赤峰走向国际的世界级“名片”。(记者 贾怡媛 杨利伟 杨帆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