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传统畜牧业在转型升级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3年以来,苏尼特左旗紧紧抓住被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综改办列入全区6个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示范试点旗县的机遇,选择了满都拉图镇巴彦杭盖嘎查、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赛罕高毕苏木乌日根呼格吉勒嘎查三地作为试点,目前已基本建成畜产品流通服务、民间畜牧业生产综合服务和信息金融支付服务三大体系,各项工作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
该旗巴彦乌拉苏木巴彦塔拉嘎查牧民那顺敖其尔家今年出栏了500多只羔羊。在羊肉市场价普遍比往年底的情况下,他家每只羔羊比别的牧户家平均多卖了40元钱。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那顺敖其尔家的羔羊全部都是打上电子耳标的有“身份证”的羊。
2014年,苏尼特左旗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作为畜产品流通服务的重要内容来抓,重点围绕苏尼特羊溯源服务进行探索尝试,建立苏尼特羊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档案,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力打造“苏尼特羊肉”品牌,并不断将其做大做强,入驻高端市场,提高肉羊产业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动“苏尼特羊”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
为了真正让牧民及畜产品加工企业都能从参与苏尼特羊追溯体系中受益,该旗在羊肉收购环节试点企业按胴体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收购牧户存有追溯信息的佩戴耳标羊,并通过各级媒体以及推介会、展销会等多种宣传途径,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提高“苏尼特羊肉”知名度和美誉度。
“今年出栏的羔羊,有电子耳标的羊每斤羊肉能多挣1块钱,所以卖500多只羊能多挣将近2万多元钱。看来这追溯体系维护的是我们牧民的利益啊!”那顺敖其尔深有感触地说。
如果说,追溯体系的建设实现的是苏尼特羊的优质优价,那么,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让这里的牧民跟上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有力推进了生产发展新牧区建设的进程。
今年,该旗按照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在3个试点嘎查建立8支服务队,通过补贴配套翻斗农用车、剪羊毛机、装载机、喷水机等设备,主要帮助牧民做好洗羊、清理和消毒棚圈,起羊砖、拉网围栏、剪羊毛等需多劳力的工作。通过大力培育壮大畜牧业生产综合服务队伍,建设民间畜牧业生产综合服务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牧区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低下的困难,为牧民提供“贴心”服务,也为打通畜牧业生产综合服务“最后一公里”做出了一个创新举措。
长期以来,信息闭塞一直是制约牧区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为从基本上解决此问题,苏尼特左启动建设了牧区信息服务和金融支付服务体系,目前,已建成60处移动便捷式数字信息加油站和2处苏木镇二级数字信息加油站,并邀请自治区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对62名信息加油员进行了培训。
截止到目前,该旗已建成巴彦乌拉苏木和赛汉高毕苏木ATM机服务点共2处,已办理1225笔业务、金额95万元。项目辐射2个苏木全境,每次可为牧民减少存取款交通等费用约200元。该旗还在3个试点嘎查建成助农POS机服务点6处,已办理47笔业务,金额7800元。
该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拓宽牧区金融服务覆盖面,改善了牧民取款用款环境,为牧民提供了方便安全快捷高效的基层服务。
牧区小康工程:让牧民真正享受现代小康文明生活
让每个牧户紧跟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过上小康生活——这是苏尼特左旗对广大牧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而这个承诺的抓手就是该旗2014年起实施的“牧区小康工程”。
2014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的第二个年头,自治区启动的“十个全覆盖”工程以及锡盟实施的一系列牧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美丽长廊”行动的历史性机遇,恰如一场甘霖般降临在苏尼特草原。作为自治区级贫困旗,苏尼特左旗紧紧抓住这一攻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瓶颈的机遇,为改善牧区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十个全覆盖”的要求,积极探索牧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路子,创造性地实施了牧区小康工程。
该旗在牧区小康工程的实施与推进中,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优化各类财政涉牧资金共计6800万元,充分发挥积聚优势,集中力量推进牧区小康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以“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健全公共服务,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指数”为重点,以户为单位同步推进生产生活设施的配套优化,以嘎查为单元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牧区发展之路。
统计显示,仅在2014年,为改善牧民居住条件,该旗为牧民量身设计的有浓郁民族特色、有上下水条件的牧民小康新居开工建设275户,房屋改造188户。配套建设储水窖351处、棚圈56处、储草棚103处,机井82眼、大口井20眼,安装安全饮水设备74套、大功率风光互补发电机29套,完成牧区街巷硬化13公里,村村通广播电视610套,新建通讯和无线宽带基站8座,铺设通讯光缆25公里,新建嘎查标准化卫生室5所,嘎查文化活动室7所,改造便民连锁超市6家。
在具体工程的推进中,苏尼特左旗充分考虑牧区的特殊性,按照“十个全覆盖”的要求,研究制定了小康户“十个有”标准,即实现有适度规模的草场和牲畜、有较高的收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械、有科学的草场利用方式和饲养管理方式、有舒适宜居的住房、有安全饮水条件、有相对充足的用电保障、有便捷的交通通讯条件、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享受、有完善的社会保障的目标。同时,对把建设小康嘎查的目标标准定为“五个具备三个达到”,即具备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具备足够数量的小康户,具备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具备比较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具备较好的草原生态环境,达到基层党建一类嘎查、文明嘎查、平安嘎查标准。
要说科学推进牧区小康建设工程,当然不能走一步算一步。早在确定实施工程时,苏尼特左旗经过反复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苏尼特左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4年—2020年总体规划》,按照“四年见成效、七年达目标”的实施步骤,即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也是“十个全覆盖”工程收官时,是苏尼特左旗“牧区小康建设工程”的全面实施阶段,期间将完成70%的牧区小康户和小康嘎查建设任务,建成小康户2600户、小康嘎查35个。从2018年到2020年为巩固提高阶段,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剩余30%小康户和小康嘎查的建设任务。确保通过7年的努力,与全国同步建设成特色经济优势明显,牧民生活富裕殷实,公共服务配套完善,文明素质显著提高,民主管理规范有效,草原生态明显改善,生活环境美丽舒适的苏尼特草原。(白沙 王润枝 贺喜格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