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冷的冬季,赤峰市新城区的街道上行人已不多,于是,让在街道上拍照的这个年轻人显得异常突出。记者翻看他过去和现在拍摄的照片,各个季节的新城区不管是在晨曦的映衬下,还是在晚霞的照耀中,都宛若一幅幅美不胜收的油画。
“在这里,随便一片楼群、一个花园、一条河流,都能拍出大城市的艺术范儿。”这位摄影爱好者边说边转换角度,按着快门。
遥望四周,幢幢高楼平地起,株株大树已成荫。蓝天白云映衬在粼粼波光中,车水马龙川流在宽敞的大街上……
10年前的这里,只是松山区村镇的一角。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由衷地说:赤峰可以建成一个美丽的中等城市,一个旅游城市。
2003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赤峰建成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为解决老城区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赤峰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中心城区“西移北扩东进”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了新区建设。
轰鸣的机械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赤峰新区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
“这10年,共完成投资410亿元,累计实施建设项目200多项,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随着入住人口的增加、新兴产业的集聚,新区规划范围拓展到6个区域,控制面积达148平方公里。”新城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湛明说。
突出的建设成果,被社会各界誉为“赤峰模式”。美丽的城崛地而起,如何让其一直美丽下去?
“新区的管理实行了建管分离的运行体制,也就是市政道路、园林景观等工程由建设单位完成建设任务并验收合格后,移交给城市管理部门负责管理,并由养护单位负责养护。”王湛明说。
“你是不知道,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刚刚成立后,我们是怎么样坚持下来的!”王湛明皱着眉头说。经过一系列工作,成立了管委会,一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起来。
管委会采取多种方式拓宽筹融资渠道,与银行合作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坚持合理收储、规划、利用土地,盘活存量用地,对条件成熟地块适时供应。在招商引资工作上,坚持用项目招商、用服务留商。以公交车配置、商住项目、科教文卫等为基础,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建成的组团坚持日常巡查,对市政设施、园林绿化、景观水系等进行规范化、常态化巡查,把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放在首要位置。
“住在新区,孩子上学比较方便,这儿都是市里、甚至是自治区数一数二的学校。”住在水榭花都的一位市民说,我们工作、生活也方便,城区干净整洁,像大城市似的。
“每天在我们社区打乒乓球、打扑克、练跳舞、练歌、练毛笔字的人满满的,从老人到小孩,一波接着一波。能够让社区的住户生活丰富起来,我们特别高兴。”王府社区的工作人员说。
一人说不是真,众人说的更可信。伴随着城区的成长与发展,一支成熟的管理团队在为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尽职尽责。(记者 相恒义 梁亮 徐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