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小城子镇柳营子村是典型的山地丘陵村。10年前,这个村是小城子镇党政干部的“心病村”——村委会穷,人心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04年,村委会累计欠外债100多万元,其中一半是欠本村村民的。当地有这样一段顺口溜:“种一坡,收一撮;吃一顿,煮一锅”,足见土地之贫瘠。
村民纷纷出外打工,村里几乎见不到年轻人。村支书几易人选,谁也不愿意干。无奈之下,镇里派一名退休干部来当村支书,干了一年多也走了。
这可咋办?镇领导急,老百姓也急。思来想去,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了一位年轻人身上——非他莫属。“白银江,这小伙子踏实,能干,在老百姓中人缘好。”镇党委书记温相生评价。
当时正值春耕,这位憨厚的蒙古族汉子找到镇长,提出了接任村支书的3个条件:一是柳营子村困难多,有事找到镇里,镇领导必须支持;二是如果干不好,群众不满意,立即辞职;三是先向镇里借2.4万元,还上欠村里特困户的债,让他们把地种下去,解决燃眉之急。镇长一锤定音,应下了白银江的“条件”。
2004年春,37岁的白银江被推选为柳营子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全村的耕地找出路。他找到宁城县种子公司提出合作,用村里的耕地繁育玉米种子,当场签下3年合同。
耕地有了着落,还有大片的山地闲置着。怎么才能把这荒山变成老百姓的财富?白银江心里一直盘算着。他想起在辽宁鞍山打工时,那里果树种得很好,“咱这儿离鞍山不太远,应该也可以种。”他找来从小一起长大的几个同村伙伴商量,还去外地考察,又请来宁城县的果树权威、退休技术员赵治国。
“带着赵老把柳营子的山地走了个遍。赵老告诉我,这里小气候条件好,栽果树指定能成。”2005年春天,村两委做出了山坡地种植果树的决定。
“山地栽果树,投入那么大,不干!”一些村民担心赔本不愿意种植果树。白银江把自家承包的荒山和愿意跟他干的10来户的近400亩山地,全部栽上了果树。功夫不负有心人,果树长势一年比一年好。看到白银江他们种果树成功了,许多村民也跟了上来,几年下来,不但荒山变青山,而且每亩果树一年的纯收入可达6000元到8000元,比全镇的人均收入还高出1000元。
2007年11月,柳营子村果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2010年,白银江把合作社从村里搬到镇上。他把周边村子甚至辽宁的果农总共近100户也吸纳进来,辐射带动周边11个乡镇、3个省市的农民发展林果业,注册了“柳园”牌果品,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到目前,合作社已经拥有固定资产350多万元,服务2000多农户、21000多亩果林,占小城子镇果林总面积的60%。2012年,柳营子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我们合作社正在筹备做果品深加工。再过几年,果树就到了丰果期,收获的果实会越来越多,必须做好后续发展规划。”白银江把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未来。(记者 白喜辉 郭志菊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