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光军:深化改革是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既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针对今年我区改革工作的重点领域,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谈了自己的看法。
于光军认为,行政审批领域的改革,要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所确定的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要求,巩固2014年我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政放权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形成新常态下内蒙古发展的新动力。
财税改革一方面要给中小企业减轻负担,增强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为社会、百姓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服务,核心目标是要为我区的经济提供更有利于发展、有利于创新、有利于百姓致富的发展环境。
投资价格领域的改革,重要的是改革投资制度要向社会资金开放更广阔的投资领域,完善市场定价的价格运行体系,为社会资本提供更为稳定的获利预期。
国企国资深化改革就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的市场化,尤其是要将国企国资与社会资本进行深度有效融合,既为国企国资注入新的力量,也为我区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社会资本、民企资金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投资通道。
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消除了障碍,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牧区制度改革,为广大农牧民加入到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提供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于光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区考察调研期间,提出了鼓励我区先行先试改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创新同俄蒙合作机制等3项改革任务。本次会议提出的5个领域的重点改革工作,与改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密切相关,而创新与俄蒙合作机制则是我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
他认为,改革开放是我区发展至今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动力,经济新常态下,也是我区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新动力。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下,内蒙古既要进一步深化与俄蒙开放合作,探索与俄蒙深度合作途径与体制,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内蒙古职责和任务,也要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与周边省区和要素交流合作重点省区互惠互利、联合发展,为我区以开放促发展开辟新局面。

邱济洲:城镇化和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石
“这次会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鲜明体现了经济发展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的理念。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促进社会公平、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建设、切实创新社会管理、办好民生实事等方面提出了有建设意义的具体举措。在这些举措的启发下,我认为城镇化和服务业是自治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两大基石。”研读了王君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内蒙古大学金融系教授邱济洲谈了自己的体会。
邱济洲谈到,目前我区城镇化率只有60%左右,还有40%的人口居住和生活在偏远落后的农村牧区。这是我们目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城镇化是必由之路。而在城镇化过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面临的第二大问题自然而然就是众多的农牧民进入城镇后与原有的城镇人口叠加所形成的就业压力。而这一问题的破解主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比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46.7%低7.5个百分点,更低于全区第二产业15.2个百分点。从全国省级行政区划排名来看,居于全国中下游。虽然这种状况折射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服务业发展以及由此诱发的就业空间和希望。
邱济洲认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以发展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他说,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城镇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服务业也必将成为城镇的主导产业。城镇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强大服务功能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边地区实现合理分工、协调发展、资源整合的结果。因此,加快服务业发展及其向城镇集聚,有利于不同规模城镇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实现错位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邱济洲表示,具体而言要把以下6项工作做好:一是要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二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四是要放开市场准入制度;五是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六是要加大对民营及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赵吉: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
“我区草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草原最主要的功能应是生态屏障;而我区的森林,其最大价值和主要功能不是出产木材,而是提供优质水源、生态屏障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基因库”。在发展过程中,我区始终要兼顾牧区生态、牧业经济、牧民生计的协同发展。如果过度追求草原的经济价值,可能就会挫伤草原的文化生产力和生态保护屏障的能力。”内蒙古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赵吉认为,要推进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自治区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与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加生态资产,减少环境负债。赵吉认为这一点提出的很及时,“通过摸清我区生态资产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公园,可以为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和京津冀上游清洁带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据初步测算,内蒙古森林和草原碳汇潜力巨大,森林二氧化碳年吸收量为13203万吨;草地二氧化碳年吸收量为1682万吨。这些碳汇资源一旦实现市场交易,其内在价值将远高于碳减排交易价格。因此,赵吉建议,我区应积极谋划参与华北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力争碳排放权交易的主动地位。森林和草地碳汇以配额方式纳入重点企业的碳排放考核,抵偿其碳排放额度,调动企业建设碳汇基地的积极性。我区应加快推动碳汇示范基地建设,量化碳汇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市场价值,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变。
赵吉认为,“新时期要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用制度的框架去约束行为。包括: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建立区域及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这将有利于协调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利于开展全过程的污染物防治。”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改善,向公众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的公共服务产品,例如安全卫生的水、清洁的空气与舒适的人居环境,应该是各级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所应努力的方向。”赵吉说。(记者 王国英 李永桃 王连英 杨利伟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