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子什村,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一行政村。从字面意思就能看出,该村村名和泉水有关。记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此村名最初实为蒙古语村名。
据当地老人讲,清代乾隆年间,因当地有清凉洁净的泉水,故起蒙古语村名“朝勒实”,意为“有泉水的地方”。民国时汉译更现名泉子上(“什”为“上”的方言)。
曾是蒙古族人牧场
“我们村有泉子,所以叫泉子什!”在泉子什村,村民大都知道该村村名和泉水有关,但却少有人知晓这是汉译蒙古语村名而来,更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蒙古族人广袤的牧场。
今年74岁的郭靖是土生土长的泉子什村人,也曾是该村党支部书记,对该村的历史有所了解。
郭靖告诉记者,在乾隆年间,此村为蒙古族云、伊两姓的属地,形成村庄后,取名“朝勒实”。早年这里牧场无际,草势茂盛,村民多以放牧为主。清朝末年,有山西洪洞县的汉族人来到此处,租种蒙古族人的牧场发展种植业,村庄才逐渐扩大并稳定下来。
“细算下来,老郭家自来到这个村子,有十几代人了。”郭靖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的泉子什村有三大姓,分别是王、贾、郭姓。村子里的蒙古族人只有20人左右。
泉神之说
既然泉子什村和泉水有关,那么现在泉水在何处?围绕泉水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对此,郭靖神秘地笑起来:“在我们村子西面,确实有一股清泉。泉眼周围形成一个水坑,直径有7米左右。泉水养活了全村的人,相传泉水里还住有泉神呢!”
说起泉神,郭靖给记者讲,全村人为敬奉泉神,还在泉水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泉神庙,庙里的泉神是用泥做成的人模样的坐像,长胡子。每逢天旱,全村人就用柳树枝编织头环戴在头上,绕着泉水边走边叩拜,祈祷风调雨顺。说来也神奇,每次上午祈求,当天下午就会下雨,使得全村人都信奉这泉神。泉神保佑村民的事儿传得很神奇,连邻村的人都知道。除了这泉神庙,村东还有一座龙王庙,庙里的龙王爷不但保佑本村风调雨顺,邻村的村民在天旱时也会来请龙王帮忙。
“邻村在天旱之时,便会有壮汉前来请龙王,将龙王爷像请到他们村里保佑风调雨顺,直到天下雨才送回本村。送龙王像当天,村里很热闹,两个村子的人一起杀羊领牲庆祝。”郭靖回忆说,“村里的这两座庙宇在‘文革’时被毁了,现在旧址还在,但是村里没有人敢在旧址上盖房、种地。”
村民养奶牛致富
现在的泉子什村有115户人家、395人,占地面积达到6600多亩,村民以养牛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现在有奶牛600多头,可谓是全民养牛。”泉子什村党支部书记郭福海笑呵呵地说道。
郭福海说,泉子什村的耕地土壤比较适合玉米生长,带动了奶牛养殖业发展。村里现在有一个牧场,也能带动村里十几个人就业,村里的牛奶都是被伊利集团收走的,牛奶有销路,所以村民愿意养。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已经上万元。
“除了养奶牛,村里现在还有十几个蔬菜大棚,但经营的人很少。我们打算今年扩大养牛规模,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郭福海说。(记者 马丽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