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赤峰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内蒙古新闻网  15-01-08 11:38 打印本页 来源: 赤峰日报  
 
  居民收入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生活保障提高了,文化休闲多样了,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了……“一天一点新变化,每点变化都贴心”的小康社会建设模式正诉说着赤峰人对于幸福生活的定义。
  增收:348万余农牧民在“活力”农牧业中得享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让广大农牧民过上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幸福美好生活,更应该把农村牧区的农牧民增收致富问题作为实现小康的关键抓好、抓实。
  我市作为农牧业大市,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4。为全面提高农牧民收入,铺就农牧民富裕之路,我市在发展好传统农牧业的同时,充分调动农牧民生产积极性,积极探索农牧业产业增收新路。
  农业方面,全市重点组织实施了优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旱地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全覆膜盖抗旱丰产栽培等九大技术推广项目,使项目示范田单产水平大幅提高,有力带动了全市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仅高产创建就增产粮油22.8亿斤。
  畜牧业方面,我市以培育养殖专业户、发展生态家庭农场、创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在全市6.5万个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中,设施畜牧业占全市畜牧业的比重达51%,全市家畜存栏总数达到221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252万头(只),并连续9年位居自治区首位。
  农牧业产业方面,市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对农牧业产业进行重点倾斜,每年安排1亿多元用于支持粮、菜、肉、草、乳主导产业发展,以及打造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较高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截至2014年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94亿元,增长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8900元以上,增长11%,其中,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预计达到5700元以上,占收入总数的65%。农牧场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800元,增长12%。
  民生: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让城乡居民倍感幸福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既是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群众需求所在,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去年以来,我市相继推出的万名老年人社区工程、面向贫困家庭和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提供的1900个基层公益性岗位、为蒙语授课幼儿进行免费教育等诸多惠民实事,在满足群众生产生活要求之余,也同步实现了民生事业的大升级。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其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冷暖温饱、上学就医、文化娱乐、安居乐业等方面的生活品质。
  对此,我市围绕创建创业型城市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加快建设标准化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进一步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79亿元。
  加强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全市超额完成各项培训目标任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人员1.04万人,农牧民参加转移技能培训2.1万人,创业培训5336人。
  针对就业困难人群,我市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全面启动“春潮行动”,有效提高了农村牧区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了基层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以及外出转移就业,有力扭转了农牧民工技能培训工作滑坡的趋势。截至2014年11月末,全市农牧民转移就业总人数达70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2%。
  此外,结合农村牧区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多等实际,我市还以1225个贫困嘎查村为重点,采取专项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对贫困人口及家庭进行扶助,帮助他们早日甩掉“穷帽子”,实现生活奔小康。
  新举:“十个全覆盖”工程让传统乡村焕然一新
  城乡发展不均衡直接制约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让基层农牧民同享现代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我市结合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用十项便民、利民、惠民的朴实举措让传统乡村在建设与改变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14年是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起始之年。截至目前,我市已为20500户危房户进行了危房改造,让他们不再“睡不安枕”;为277360名农村牧区人口和在校师生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让他们喝上了“放心水”;为565个嘎查村的2199.7公里街巷进行了硬化,一举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和“买卖难”;为143户无电户送去了光明;为54000户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不出门可知天下事”;为130个、83209平方米校舍实施了安全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了354个标准化卫生室,为基层农牧民提供了就地就近、安全卫生的诊疗环境;建设完成711个文化室,为群众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搭建了平台;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程中,为23026名高龄老人按时足额发放了高龄津贴,让老人们的晚年在安逸无忧中度过。
  投资大、任务重的“十个全覆盖”工程虽然实施还不到一年,却已让许多传统山村旧貌换新颜。在林西县林西镇四组村民齐玉凤的大棚里,齐大姐笑着说:“自从建起了设施农业,很多村民都富了,这不,村里的其他设施现在也都跟上了,要啥有啥,这和城里的生活还有啥区别!”
  在加快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如今的赤峰城市干净靓丽,乡村焕然一新,城乡居民文化层次普遍提升,劳动技能日趋多元,遵法守法意识增强……正在红山区长青公园晨练的退休教师张大爷随口哼道:“我们的生活比呀比蜜甜……”

  

[责任编辑 张睿 ]

欢乐的冬季那达慕
魅力蒸汽机车
还是大棚收入高
大棚里栽花卉
安装太阳能面板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欢迎你,新战友!
“暖心贴”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