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三:鞭炮炸伤
【调查】
学校附近店铺售卖擦炮
春节快到了,而过年燃放鞭炮是很多孩子最爱玩的,可稍有不慎就会玩出祸来。1月7日,记者走访多所学校附近的文具店、五金店等商铺发现,少数店铺售卖擦炮、烟花等危险品。
在南门外小学附近一家名为“万利达五金土产”的店铺,店铺老板拿着一盒擦炮问记者:“你玩儿还是孩子玩儿?”
记者回答:“孩子玩儿。”
老板又问:“多大的孩子?”
记者回答:“小学。”
对方说:“能玩儿,1元一包,大人跟上一起玩儿。”
店铺老板随即将擦炮递到记者手中。
【教训】
多数患者失明
“关于鞭炮炸伤眼睛的事故,我们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就首府市区内,2010年就有100多个患者的眼睛被烟花爆竹炸伤,而且多数患者因此而失明,伤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孩;2011年,减少到20多个患者的眼睛被炸伤,而且这种情况也在逐年减少。”1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涛根据多年来接诊的情况,给记者分析了烟花爆竹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何涛说,近几年,每年都会有孩子被手持燃放的烟花棒伤到眼睛。这种烟花棒没有响声,也不会爆炸,家长们觉得它比较安全也很漂亮,但孩子们在追逐打闹时,很容易喷到火星,引起皮肤灼伤或者眼睛受伤。
“节日到来,燃放烟花爆竹以增添欢乐气氛固然重要,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则后悔莫及。作为家长一定要严管自己的孩子,不要随意燃放烟花爆竹。”何涛强调。
提防四:沉溺网络
【目击】
背着书包去上网
寒假期间,青少年由于自制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在网上浏览一些不良网站、网页而上当受骗,甚至诱发违法犯罪。如何让孩子“远离网吧”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市区内多家网吧发现,尽管不少网吧都在门口醒目位置贴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语,但三三两两的未成年人仍熟门熟路地出入网吧。
1月7日11时,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西路的“e航线网络会所”和“威佳网吧”。
“e航线网络会所”位于地下一层,需要穿越一条气味难闻并且昏暗的楼道,“威佳网吧”则位于该栋楼的3楼。当记者进入电梯时,5个背着书包的学生从电梯里走出来,其中还有一名女生。他们边走边议论着:“等过几天彻底没事儿了咱们好好来打一把”、“可以玩儿个新游戏,这个后期需要往里面充钱了”……
记者进入网吧后,发现这两家网吧的生意相对冷清,只有零星的几个青年人正在热火朝天地打着网游。
记者在电梯中,恰巧碰上了一位来网吧寻找孩子的中年妇女,她对记者说,孩子骗她说去同学家玩儿,她给孩子同学的父母打电话,结果对方的孩子也没在家,她就知道孩子肯定又出来上网了。网吧安全隐患多,环境又差,她不想让孩子整天上网。“我也不反对孩子放假偶尔来网吧玩玩,就是怕孩子没节制的玩儿。希望首府能专门针对未成年人开设‘绿色网吧’,有未成年人上网专区,监督控制孩子上网。”这位家长说。
【提醒】
远离危险游戏避免伤害
寒假期间,针对学生“泡吧”行为,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的于老师提醒广大家长:由于天气较冷,一些网吧空气流通不好,未成年人沉溺网吧甚至通宵上网,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希望广大家长看好自己的孩子,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的监管。青少年对网上阅读的内容要有取舍。互联网里的信息可谓包罗万象、泥沙俱下,各种虚假不良有害信息扑面而来,家长应引导孩子甄别取舍。”
于老师还表示,除了上述有可能出现的安全威胁外,其实方方面面都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如注意用气安全,防煤气中毒;监控文化生活,严防精神污染,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夜晚不单独出门等。
【苦衷】
双职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
每年都有寒暑假,对孩子来说,放长假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可是对于那些上班族的父母可就犯了难。
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锦绣家园的王淑梅在邮政储蓄银行上班,丈夫在包头市工作,只有周末可以回家,孩子在金桥小学上学,今年四年级。每逢孩子放长假,她都很犯愁:“孩子放了假,我俩还上班,爷爷奶奶家在外地,我父母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把孩子经常送过去,把孩子放家里不放心,放老人身边又管不住,只能把孩子送到辅导班去了。”
市民赵如涛也表示,孩子一放假,夫妻俩没有时间陪孩子,只好任由孩子在家上网,“每天,我俩去上班,不得不把孩子关在家里。一个星期下来,孩子被憋得有点‘蔫’,我们很心疼,索性送他参加辅导班。”
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充实安全又有意义的寒假,成了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借鉴】
社区:举办安全教育讲座
呼和浩特市仕奇社区每逢假期都会举办安全教育讲座,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据仕奇社区居委会主任霍日娜介绍,仕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因此社区特别注意他们的孩子的安全教育,在孩子们考完试后和参加补习班之前,社区会与赛罕区交警大队为社区的孩子们组织专门的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还会请来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多种安全知识以及生活常识。
针对社区的成人居民,仕奇社区的家长学校已经举办了6年有余,临近春节,仕奇社区联合人民路派出所和专业老师,定期开办如何防火和防盗、心理健康等讲座,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识。(记者 马丽侠 李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