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伦贝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乐了游客富了猎民
 

  原标题:使鹿文化社区党支部擦亮“敖鲁古雅”金字招牌

  乐了游客富了猎民

  “我们每年演出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民俗表演10余场次,既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了解了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又增加了猎民收入,真是一举两得!”提起民俗表演,“伊日刊”表演队队长王英感慨地说。

  近年来,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以下简称“敖乡”)使鹿文化社区党支部积极引领群众共同推进富民兴乡进程,推动猎民点驯鹿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培育旅游、驯鹿、手工艺品3大民族产业,全力打造敖鲁古雅品牌。社区成立了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坊,带动30多名猎民研发制作10多种民族特色饰品,开发出多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举办了第五届国际驯鹿养殖者代表大会,充分展示鄂温克民族文化特色。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成立敖乡家庭游合作社以来,先后有22户猎民加入,累计接待游客1570人,实现收入17万元。

  素有“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和“驯鹿之乡”美誉的敖乡,地处大兴安岭北麓,是我国唯一以使用驯鹿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乡,常住居民仅有436人,其中鄂温克族131人。近年来,敖乡使鹿文化社区党支部抓住加快推进敖鲁古雅景区建设的有利时机,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建设新路子。

  为改善猎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敖乡使鹿文化社区党支部采取每名党员联系一个帮带户的形式,建立党支部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帮扶平台。社区党支部按照“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的目标,围绕“民俗风情、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开展党员进社区“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进百门、解百难”及“五型”社区创建等活动,解决了猎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受到猎民们的一致称赞。

  “我家猎点离市区40多公里,自从有了联系人,大事小情都有人帮着解决,真是方便多了!”布冬霞对她家的联系人——党支部书记吴旭红特别满意,“吴书记总是惦记着我们,经常送来生活用品,党支部像亲人一样的贴心!”

  去年,社区党支部积极争取资金,为山上每个猎民点购置了床、铁炉子、被褥、简易衣柜、炊具、帐篷等,安装了卫星电视、太阳能充电机,彻底解决了山上猎民居住条件差、靠蜡烛照明、没有娱乐活动的历史,还为猎民建起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体检。

  敖乡享有“文化活化石”之誉。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社区党支部在根河民族小学开办民族语言课,由鄂温克猎民担任民族语言教师,为居民举办4期民俗文化培训班,积极申报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社区有7人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记者 李新军 通讯员 张文秀)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年味儿渐浓
国学冬令营
欢乐的冬季那达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赛骆驼 展民俗
整顿节前市场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