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阿庆嫂面坊”里的创业人生
内蒙古新闻网  15-02-12 11:25 打印本页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摘要: 2月9日,天刚蒙蒙亮,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的阿庆嫂手工面坊已亮起了橘黄色的灯光。

  2月9日,天刚蒙蒙亮,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的阿庆嫂手工面坊已亮起了橘黄色的灯光。推门进去,屋里热气腾腾。烤箱冒着白气,里面正蒸着馒头,电饼铛滋滋地响着,烙着油烙饼。一个和面,一个擀面,店老板崔庆和媳妇赵彩霜正热火朝天地忙活着。到年根了,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购买年货。 “你看我们现在生意好,没见我们是咋从困难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崔庆笑着对记者说起了自己的创业过程。

  结束打工生涯走上创业之路

  身材瘦高,一条前卫的牛仔裤,搭配一件蓝色T恤,带着一副眼镜,35岁的崔庆年轻时尚,乍一看谁也不会把他和手工面坊联系在一起。的确,崔庆本来是一名电焊工,媳妇是理发的,两人结婚后一直给别人打工。

  “打工吧,收入虽然还过得去,但日子过得不踏实,总觉得有今天没明天的。”于是不甘于现状的崔庆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咱们这儿的人爱吃面食,但面食做起来比较麻烦,城里人上班忙更没时间做。考虑到自己的资金和能力有限,我盘算着,还是从最小的生意做起吧,就决定开一家手工面坊。我想只要用心去做,就没有做不好的。”听话音,崔庆当时对创业信心百倍,充满激情。2011年临河区河套书苑北门口阿庆嫂手工面坊开业了,但生意并没有按照崔庆想像的发展下去。

  度过艰难时期生意越做越顺

  “在开面坊前我和媳妇在我们亲戚家的店里学了一个多月,觉得各种面食差不多都能拿下来了,可真到自己做的时候,意想不到的情况太多了。当时一天就卖几十块钱,成本都收不回来,辛辛苦苦做出的东西卖不出去,不是扔掉了就是送人了,每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买门点、装修、购买机器,崔庆几乎把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投进了手工面坊。这也让崔庆没有退路,只能坚持。崔庆说:“那会儿我就每天琢磨,顾客为什么对我们做的东西不满意,要了解这些就得和顾客沟通交流。后来只要有人来店里我就向他们征求意见。”

  “你这面条不筋道,焖面太硬,馒头不虚等等,你实心实意待顾客,顾客也真心给你提意见。”崔庆说,“按照顾客提出的要求,我就一点一点改进。比如为了让面条吃起来筋道、口感好,我就用质量好的面粉,在和面时多加进几颗鸡蛋;焖面和面条分开做,焖面和软点,面条稍微硬点……”

  食品改进了,人力物力投入得就多了,但价格没变。崔庆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顾客口碑。

  “现在河套书苑大部分吃面食的都来我这,周围小区居民也有过来买的。现在来买东西的人什么也不说了,买上就走。这就证明东西吃得顺口了。”的确像崔庆说得那样,每到中午高峰期,他的小店里挤满了人。为满足顾客更多需求,现在崔庆的手工面坊里做的面食品达20多种,油饼、千层饼、馓子、红糖饼、猫耳朵、月饼、麻花、麻叶等应有尽有。

  “这儿的馒头呀麻花呀饼子呀都是他们自己现做的,买回去就和自己家里做的没什么两样,吃着也顺口。”经常在崔庆店里买馒头和面条的王女士说,“现在工作忙顾不上做,这儿的东西吃着放心,价格也实惠,小区外有这么一家店挺方便的。”

  崔庆说:“做食品行业,安全和卫生是最重要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做的面食品全是手工制品,不放任何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我们这现蒸的有馒头和花卷……不过饺子只有冻好的……”正说着,崔庆接了个电话,原来是顾客打来的。

  “我给顾客发了名片,有的顾客要的量大就提前打电话预约。”头脑灵活的崔庆不仅电话销售,还用上了微信。“我用自媒体平台,把面坊的食品图片发上去,就会自动转到朋友圈里。”生意好了,观念也变了,崔庆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当记者问他今后对自己的事业有什么规划时,“暂时保密。”崔庆神秘地笑了笑,说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四个字。

  在不足50平方米的小店里,看到两个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和那偶尔荡漾在脸上的笑容,记者感觉到他们的梦想也许不止一个手工面坊。记者黄景莲

  短评

  有闯劲更要有干劲

  自河套书苑小区入住以来,记者看见的就有三四家手工面坊因经营不下去关门了,而崔庆的手工面坊一路挺过来了,而且生意越做越红火,这和他的闯劲和干劲是分不开的。

  去年我市行政审批和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实施,市场活力释放,激发了更多年轻人自主创业。年轻人有闯劲值得称赞,但创业更需要坚韧不拔的干劲。目前许多年轻人有创业的激情,但缺乏经营的耐心。算起来,崔庆自31岁就开了手工面坊,靠的是苦心经营和吃苦耐劳,这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 魏佩 ]

冬牧
排练社区春晚
大战一局
雾凇频现惹人爱
玉米储藏有了烘干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铁路“快闪”迎春运
送福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