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需要采取新举措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将呈现不同以往的特征,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已经形成,早转早见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方法、狠抓落实,打造新常态下我区经济升级版的结构优化篇,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
(一)推进能源、冶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能源、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在我区工业中所占比重较高,是实现我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调整产业结构不是放弃这些传统产业另起炉灶,而是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积极推进产业延伸,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一是稳定发展能源产业。严格落实煤炭限产保价政策措施,控制新开工煤矿,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水平。以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华北、华中、华东等用电市场对接,推动我区煤炭企业与五大发电公司深度合作,实施煤电联合发展,就地消化煤炭产能。发挥我区火电低成本优势,扩大煤电冶、煤电化、煤电硅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形成产业链成本竞争优势。围绕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推进风电基地、光伏基地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比重。二是积极推进钢铁、有色金属、农畜产品等产业延伸升级。以产品终端化、产业高端化为目标,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为主攻方向,加快开发稀土钢、铝后加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中高端产品,发展甲醇、电石、多晶硅等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三是要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尾矿、高铝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起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加快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催生新产业和新需求的大趋势,立足我区的比较优势,按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努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突出特色,扩大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一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工程机械、矿山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煤炭机械和风电设备等优势制造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乘用车、新型商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培育化工装备、农牧业机械、冶金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电子信息设备等产业,推进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模具、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稀土新材料产业。加强稀土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开采和冶炼分离能力,鼓励引导稀土资源就地转化。加快稀土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抛光、发光、贮氢、催化等新材料,积极发展稀土风力发电机、高效节能永磁电机等高端应用产品,加强稀土在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机械装备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鼓励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蒙药、生物疫苗和生物育种,加强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四是发挥电价优势,加快承接光伏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材料和太阳能组件,培育全产业链光伏产业集群。五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壮大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六是加快发展云计算产业。推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等地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完善国际、省际云计算光缆网通道。
(三)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规模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要积极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新趋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发展趋势,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草原、沙漠、森林、冰雪、民族风情、口岸等独特景观和文化特色,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并举,提高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水平,把特色做优、精品做强、品牌作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扩大A级景区规模,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二是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型互联网经济相融合,加快发展与电子商务配套的物流配送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物流园区和内陆港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和城市配送体系。健全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继续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做大做强地方性商业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在盟市、旗县设立分支机构,延伸金融服务。加快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发展,推动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广告和会展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会展品牌。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健康养老服务机构,拉动健康养老服务消费,将其发展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