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通辽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让变味的压岁钱回归祝福本意
内蒙古新闻网  15-03-09 10:29 打印本页 来源: 通辽日报  
 

  寄托着长辈祝福的压岁钱,春节期间如约而至,给孩子们带来欣喜。然而近年来,压岁钱一路看涨,有的还涨得很离谱,单笔压岁钱的标准少说也得一二百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成千上万元。这种“阔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折射出压岁钱的变味走样,与传统内涵背道而驰。

  钱越多祝福越多?

  家住铁南的6岁男孩晓飞今年过年共收到了8500元的压岁钱。晓飞的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反而备觉压力。“看似孩子收到了这么多的压岁钱,其实我们返回去的都已超万元了。”晓飞的母亲陈琳告诉记者,以前她没有孩子时,过年常给身边亲友家的孩子买礼物,比如衣服、玩具什么的,表达祝福。而现在自从有了孩子,亲友们每逢过年就给孩子压岁钱。“动不动就三五百,甚至有上千的,我再给回个礼物就拿不出手了,也只能再添上几百给返回去。”陈琳说,今年她最纠结的是收到了一份888元的压岁钱,该怎么回?回1000元又不好意思,她一咬牙,包了份2000元的红包,给了对方的小孩。

  “其实我最希望的,是收到小礼物,而不是钱。”陈琳说,对于孩子而言,钱没有太多实际的概念,更多的是大人之间的交往。不少人在派送压岁钱时都有或强或弱的展示实力、捍卫面子的虚荣心态,也普遍把压岁钱作为衡量情感亲疏、关系远近的标准,致使压岁钱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物质化,具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功利色彩和铜臭味。

  压岁钱变味谁的错?

  “去年就因为压岁钱,我跟处了十年的朋友闹掰了。”科尔沁区金龙苑小区居民李青至今感到遗憾。去年她给朋友家的小孩买了一套衣服和一辆玩具车,可是送去的时候,朋友坚持给她500元钱,说是给孩子的压岁钱。“你说有这么回的吗?如果她拿的也是衣服、鞋帽、书本什么的小礼物,我会欣然接受,可是这种赤裸裸的交换一样的压岁钱,我说什么也不能接受。”就这样,朋友生气了,一年了也没打过一次电话,两人的交往就此中断了。

  李青有一位朋友现居住在美国,据她的朋友介绍,美国华人也给孩子压岁钱,但一般数额很少,一个孩子收到的单笔压岁钱一般在2至20美元(约合12至125元人民币)之间。在绝大多数华人家庭,给孩子压岁钱不会使家长感到压力。

  受到朋友的启发,今年过年前李青就向亲友发出约定,今年过年一律不再“交换”压岁钱。她给亲友家的孩子买了各种小礼物,而她认为收到的最好礼物,是孩子姥姥亲手织的毛衣、朋友送的百科丛书。

  理性引导做不做?

  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压岁即为压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朴素、真情、祝福、祈愿,才是压岁钱的传统内涵,传达着长辈对孩子们浓浓的关爱。变味的压岁钱会刺激孩子产生攀比和虚荣心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此的压岁钱不但不能压祟,反而会助祟,与压岁钱的传统内涵完全背道而驰。

  不少网民呼吁,不妨把压岁钱变成“压岁书”“压岁言”,或是给孩子写一封信,送一本书,选择一些合适的小礼物,不仅祝福心意没有改变,而且更有价值。

  对压岁钱的态度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对于越烧越旺的压岁钱“虚火”,家长们应该警醒,并积极行动起来,让压岁钱回归理性,回归本源,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给孩子的成长传递正能量。(记者周静)

  

[责任编辑 魏莉 ]

乔迁
舞起来扭起来
看看我们做的花灯
元宵卖得火
让文化的种子在基...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别样的正月十五
与“雷锋”同行52年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