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5周年,也是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2001—2010年乌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目标如期实现,“2011—2020年乌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稳步推进,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健康等领域取得了全面的进步。
实施基本国策,促进男女平等
妇女创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我市坚持实施创业就业优先战略,出台了《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办法,通过组织妇女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培训互动的“1+3”机制、为就业困难妇女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帮助妇女创业就业。2014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女性仅为3800人,累计为313名妇女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414万元,带动就业1194人;开发并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困难妇女1107人;累计为6623名就业困难妇女发放了2306万元的社会保险补贴;举办用工洽谈会9场,为4000多名求职妇女提供服务。
妇女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全市开设孕妇学校10多年免费培训16万多人次,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居自治区前列;率先在全区开展免费婚检政策,免费婚检开展8年使近2万多对准夫妇受益;免费向妇女儿童提供8项卫生服务和19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实施了15项医疗保健免费服务,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居民电子建档率98.87%,儿童系统管理率93.3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3%,慢性病管理率达85%以上。此外,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各层次女干部比例稳步增长;妇女受教育程度明显增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性别结构趋于平衡;妇女社会保险保障待遇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女性所占比例达到83.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中女性达到9.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中女性达到3.4万人。
激扬巾帼之志,奉献巾帼之力
近年来,我市广大妇女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加速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中积极作为,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尽展风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主动参与,各族各界妇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半边天”作用,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风貌。几年来,全市涌现出近150多名市级以上“三八”红旗手、180多个市级以上“三八”红旗集体、160多名市级以上“巾帼建功”标兵和“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先进典型。她们同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妇女一道,向全社会展示了新时期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风采,对人生和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社会和他人的无私大爱。
彰显巾帼之美,唱响巾帼之歌
几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实施“巾帼家政工程”,助推5000多名妇女在家政领域实现就业,向自治区妇联争取到80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累计为近百名妇女发放440万元贴息贷款,帮助妇女实现自主创业;以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为抓手,评选出各级“最美家庭”460户,参与人数达7万人次。
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各条战线妇女立足岗位争创一流,组织130多个巾帼文明岗创建人民满意窗口和优质服务品牌;创立1个国家级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3个“三八绿色工程”示范基地;立足社区、面向家庭,开展了主题突出、寓教于乐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和文明新风,创评各级“五好文明家庭”千余户、“平安家庭”500个;开展具有妇女儿童特点和家庭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家长学校100所,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95个;开通了覆盖全市的“12338”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建立妇女维权站20个、妇女庇护所6个、自治区级留守流动儿童家园3个,建立妇女“爱心妈妈巾帼志愿服务队”129支,巾帼志愿者服务成为服务妇女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有生力量。妇联组织基层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全市所有社区及女性集中领域建立了“妇女之家”140个。“十二五”期间,我市认真落实妇女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培训妇女干部300人次,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各级妇联组织大力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推动解决了事关妇女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各级妇联组织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本报记者刘春霞通讯员宋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