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呼和浩特市姓羊者稀少全市仅有7人
内蒙古新闻网  15-03-11 10:05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晚报  
 

  羊年已来,和“羊”有关的人和事似乎都带着喜庆的气氛。其实“羊”也是一个姓氏,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市公安局户政部门了解到,全区羊姓人士共有72位,而我市仅有7位,在我市姓羊的人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7岁,最小的“羊”宝宝还不到一周岁。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有幸采访到几位羊姓市民。

  常被误解成“杨”

  由于羊与杨同音,在现实生活中,羊姓很容易被误认为杨姓。

  “这个姓比较少见,所以每次跟别人自我介绍时,对方都会误以为我姓木字旁的杨。”羊依坤说,他每次自我介绍之后都要补充一句:“是山羊的羊。”对方听后总是会惊讶地反问:“还有这个姓吗?”“我真姓羊!”对此,羊依坤早已习以为常。

  羊依坤说:“我老家在四川绵阳,2005年我考取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当时学的是交通运输专业,毕业后先是在伊利集团上了两年班,之后来到乌海上班,现已在呼和浩特已经娶妻生女,我可爱的小女儿叫羊果果,应该是目前我市姓羊的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吧。”

  市民羊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我没有听到家里老年人讲这个姓氏的来源,除了自己家的亲属外,没有碰见过其他同姓氏的人。”羊女士表示,自己刚上学时,每逢老师点名,念到她的名字时,总以为她把“杨”写错了,害得被老师训“没文化”。“平时向别人介绍、或是办事填表的时候,都要特别说明姓‘羊’,是山羊的‘羊’,不是杨树的‘杨’,不然对方肯定会写错。”

  羊女士说:“我并不是本市人,在呼和浩特上大学后成了家,现在就变成了呼和浩特人。”

  三世同堂一家“羊”

  羊必忠老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患有脑溢血已经有30年了,目前老人生活半自理状态,关于以前的生活,老人根本记不起来,而且沟通方面也有些困难。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羊老的儿子羊湧先生口中得知,他们一家的祖籍在江苏淮阴,羊老最先在海南当兵,从部队转业之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来到我市,之后在我市娶妻生子,育有一儿一女,目前羊湧和姐姐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但均未成家。

  “目前我们家已经是三世同堂了,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还从未发现和自己相同姓氏的人。羊姓非常特殊,除了身边的亲人外,想碰到本家还真挺难!”羊先生说。

  羊姓的来源

  羊姓究竟是从何而来,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带着疑问呼和浩特晚报记者采访了我市民俗专家王继周。“羊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为第202位,根据相关史料记载,羊姓最早出自中华人文始祖之一的黄帝系统,是黄帝裔孙后稷的后代。史书上记载羊姓起源有两个说法,首先是周代有官职为羊人,其子孙以官职为姓,所以为羊氏。其次是出自祁氏,原为羊舌氏,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之后,后人去舌为羊氏。”

  采访中王继周表示:“除此之外,在民间对羊姓还有这样的说法,原始社会人们以打猎为生,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由最初的打猎改为畜牧饲养,羊作为早期的饲养牲畜在岩画及甲骨文中都有记载,羊自身有着带来吉祥美好的寓意,并且羊还代表着财富,所以过去的钱币也称之为‘洋’,后来一些大规模饲养羊的人就将羊这个称谓作为姓氏并沿用至今。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羊姓也是名人辈出,像南朝宋书法家羊欣、晋代大将羊祜军、北魏的羊祉、明代的羊可立等。”(呼和浩特晚报记者朱丽华)

[责任编辑 魏莉 ]

镜头里的女代表委...
赏花灯
敬老红包
乔迁
舞起来扭起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玫瑰绽放利比里亚
学门手艺好创业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