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如此。
按照《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照这份“时间表”和“任务书”,内蒙古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还有不少坡和坎要爬、要过。
资源城市转型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每年两会都是高频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适应和应对新常态,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无疑成为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资源天赋异禀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确定为我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的阜新经济出现滑坡开始,再到本世纪初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救赎”、“重生”每天都在资源型城市中上演。
2013年底,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以及阿尔山市、霍林郭勒市、锡林浩特市、石拐区等9个城市(市辖区)被列入其中。
这些城市所迫切寻求的是,逃脱“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亡”的命运。
而对于号称“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煤”的内蒙古,在长期资源开发利用中,区内形成了一批以煤炭、矿产资源和森林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乌海的煤,阿尔山、根河的森林,白云鄂博的稀土等在全国家喻户晓。
同时,这些城市的发展使得自治区资源性产品在国内也占有重要位置。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新型化工基地,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国家煤电基地在国家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能源安全战略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2014年,我区原煤产量预计达9.9亿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7.1%。全区天然气输出区外量达到190.5亿立方米,全区电力总装机为9205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2070万千瓦,电力总装机与风电装机位于全国首位,外送电量达146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
毫无疑问,资源型城市承载着为经济发展提供矿产、石油、天然气等生产性能源和资源的重要功能。但当前,我区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产业单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而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已开发殆尽后亟须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又面临着自身难以突破的问题,影响其转型效果。
今年,驻我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建议,国家将我区9个资源型城市全部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以为其他资源富集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重生迫在眉睫
长期的资源主导的发展方式,让资源城市经济结构单一成了制约其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
事实上,在几年前,“煤都”之称,对于很多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一个美誉,但今天早已变成这些城市不愿提及的一个名词。
在2002年之前,鄂尔多斯还在扯着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后腿”。但之后,随着煤炭价格的急剧攀升,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就此拉开。
但对于这些资源型城市来说,丰富的煤炭被认为是创造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产业结构单一的发展短板形成。
“自2011年底煤炭市场开始疲软以来,煤价整体上持续下跌已经3年多了。今年以来,在煤价持续下滑两年的低价位基础上,煤炭价格又较大幅度下降,煤炭企业陷入入不敷出、亏损严重的境地,出现了全行业大面积的整体亏损。”资深煤炭专家、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研究员李朝林对媒体公开表示,“截至到9月底,煤炭企业亏损面已达70%以上。有70%的煤炭企业减发了工资,30%企业出现欠发工资现象。20%的企业工资下降幅度超过10%。”
一组组冷冰冰的数据,对于大多数靠煤吃饭的城市,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同时,由于资源的开采,使得资源型城市的环境压力也逐渐加大。节能降耗任务重,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让这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变得更为艰难。
据测算,乌海市2013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3.02吨标准煤,虽然同比下降了10%以上,但依然远远高于同期全国0.74吨标准煤和全区1.27吨标准煤的平均水平。而石拐区由于资源开采形成了249.1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区,占其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地下采空区及沉陷区面积为63.09平方公里,累计积存煤矸石近3000万吨,占地3.05平方公里,土地资源受到破坏。
更为迫切的问题是,部分地区资源已濒临枯竭。经测算,乌海保有可采储量仅余5.09亿吨,按资源年度开采量和1.2倍储量备用系数计算,可服务年限仅为12.4年。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蓄积量10亿立方米,中幼龄林面积占到近70%,可供采伐的商品材日益减少,目前年采伐量较以往下降了52.4%。
而这些问题也逐渐传导到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
林区、矿区职工收入普遍偏低,下岗人数多,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任务艰巨。目前,各独立工矿区棚户区面积达852.2万平方米,涉及82815户居民;供水、供电、取暖、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导致城镇功能缺失,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破坏面积达7678.8平方公里,占全部矿区总面积的45.7%。
希望逐渐呈现
经济结构单一让部分资源型城市在国内外资源价格的起起伏伏中饱尝甘苦。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资源型城市纷纷发力持续发展,“跳出”资源局限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已成为这些地区的共识。
而事实上,多年来一直不断强调的转型与升级,已经在自治区的资源型城市中悄然并快速地推动中。
鄂尔多斯市长廉素表示,鄂尔多斯市已经编制了清洁能源、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铝循环等多部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鄂尔多斯市政府计划,到2017年,将全市的原煤产业比重降低到50%以下,就地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其中,煤制油产能540万吨,煤制气产能36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常规天然气稳定在300亿立方米左右。此外,除了煤化工,在多元化发展思路之下,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白酒产业等都成为鄂尔多斯转型的新路径。
据了解,多年来,自治区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制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规划,开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并加大了可持续发展投入力度。
但“行百里者半九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由于底子薄、困难多,面临更大压力,转型工作得咬牙坚持才不会前功尽弃。
为此,基于内蒙古各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条件、发展需要、工作基础、类型特点及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代表性,代表委员建议国家将我区9座资源型城市纳入可持续发展试点范围,并给予具体的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
——先行开展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试点。建议在资源型城市开征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加大资源型城市税收的地方留成比例,并将中央企业在内蒙古资源型城市分支机构的税收属地化管理。
——先行开展产业转型和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建议国家继续支持我区以鄂尔多斯市为主的蒙西和以呼伦贝尔市为主的蒙东两大煤炭深加工基地建设,在全国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布局上进一步向其倾斜。同时在我区资源型城市开展煤炭资源循环利用试验示范。建议国家同意在我区资源型城市建设电力自营示范园区并统筹考虑资源开发、国土整治等各方面因素,在我区资源型城市开展煤层气、天然气和煤炭矿业权设置试点,进一步理顺共、伴生资源产权关系,完善资源协调开发机制。
——先行开展节能减排与土地利用指标分配办法改革试点。一是调整目前按基数分解节能减排指标的办法,同时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支持,并适当调整资源型城市非资源型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格,实施服务业用地与工业用地同价的政策,促进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先行开展生态保护工作试点。建议开展黄河“水沙置换”工作试点,探索建立资源型城市基本草原保护补贴机制,建立资源型城市历史遗留和无治理主体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机制。
——先行开展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试点。建议在资源型城市危旧房改造中,采取先建安置房再实施搬迁的方式,适当增加棚户区改造资金中国家财政承担比例,同时将锡林浩特市煤矿独立工矿区、呼伦贝尔市大雁独立工矿区等典型独立工矿区纳入国家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试点范围,开展独立工矿区和重大地质灾害集中矿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搬迁工作。
资源型城市过去的发展模式,既成就了曾经的增长奇迹,又成为新一轮发展亟待修正的问题。
但是危中有机,资源型城市在经历转型的阵痛时,同样也是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提档升级的过程。唯有充分把握现有政策,立足实际,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才能在新常态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组记者 杨利伟)
点击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