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目标基础上再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个方面。首府自2013年提出“两个率先”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快马加鞭,为实现首府人民的小康梦攻坚克难,只争朝夕。
“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梦催人奋进
“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人民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憧憬,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对小康的感受度,人民群众最直接,这种感受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种幸福感。
2014年3月1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的大型社会公众调查活动“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举行的数据发布晚会,海口、长沙、呼和浩特等城市进入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作为省会城市,呼和浩特位居第六。
呼和浩特市幸福城市排名的快速跃升,正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在努力向“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一流首府经济,加快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给首府群众带来巨大实惠的最真实的体现。
打造“两个一流”,实现“两个率先”——首府的小康梦生动又催人奋进!
但是,这个小康梦要如何实现?
目标提出伊始,呼和浩特市就明确了奋斗思路。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在接受《内蒙古日报》专访时表示,实现这些目标,一是以投资拉动、项目拉动为总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4个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特色支柱产业和4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突出抓好云计算、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按照“大呼和浩特”理念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把周边“四个100平方公里”纳入总体规划,要改造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打造北部生态观光带、建设南部现代产业园。四是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全市964个行政村分为周边融入型、就地城市化型、转移迁出型“三个层次”加以推进。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按照“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要求打造旗县小城镇。五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全区“首善”之地。
今年全市两会后,市委副书记、市长秦义表示,今年呼和浩特要加快“两个率先”建设步伐。3月20日,呼和浩特市又召开“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主题活动动员大会,那顺孟和在会上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距离2020年还有5年多一点的时间,可以说时不我待。对照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能干的好干的都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行百里者半九十”,所以要攻坚克难。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小康,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百姓守住绿色福利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有着“塞外绿色明珠”美誉,是京津地区的后花园。不少来呼的外地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城市中的一抹抹绿色,都由衷地感慨:“走进呼和浩特,感觉像回到了绿色大自然的怀抱!”
近年来,首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守住群众的绿色福利,打响了一次次生态建设攻坚战。
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落实中央对内蒙古提出的建设“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的要求,站在建设“生态屏障”和“建设一流首府城市”的高度,在全区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目标,并着手实施了天然林保护等六项重点工程。
2006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打造北方一流生态环境、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并于同年10月正式启动森林城市建设,按照“生态保护、青山绿水、绿色家园”“创森”行动计划,确定了“五区、三环、两带”总体建设布局,不断加大了生态改造建设的力度。
2009年以来启动了环城水系生态工程,逐步形成了“森林城市”生态防护体系;核心区重点实施了“全民动员、全城绿化”、“万棵大树进青城”、新建高压走廊带状公园等一系列工程。
2010年,在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会上,呼和浩特市获得了“国家级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也是西部省会城市中第二个获此荣誉的城市。
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启动了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
2013年,呼和浩特市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大力实施“气化呼和浩特工程”的要求。从去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投资13.57亿元,对市区二环路内259座分散燃煤锅炉进行拆并和实施的“煤改气”,涉及供热面积3239万平方米。
“呼和浩特绝不要带毒的GDP,在推进经济发展特别是项目建设中要把转变发展方式放在首位,在招商引资中要把环保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前期就提高项目引进‘门槛’,不允许项目引入造成环保新的‘欠账’。”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在一次专题听取环保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的。市委书记的明确表态,昭示着注重生态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首府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
去年,为全面推进美丽首府建设,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市委、市政府把2014年确定为全市环境保护整治年,全面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工作机制,努力走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路子。
今年,呼和浩特市生态建设将再发力,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要下大力解决好“水”的问题,加快完成“引黄入呼”二期工程,启动红吉水库建设前期工程,开工建设金桥水厂和哈拉沁水厂,优化供水结构,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逐步实现“工业用黄河水、生态绿化用再生水、居民生活用优质地下水”。同时高度重视雾霾、烟霾和尘霾整治工作,认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多措并举消除大气污染源。
市委副书记、市长秦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呼和浩特市要努力使雾霾、烟霾和尘霾天气明显减少,环境空气质量进入北方15个省会城市前3位。
良好的生态,美丽的风光,清新的空气,这必定是塞外青城今后更加宜居宜业的真实写照。
让社保体系“全覆盖”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理想,中国人一直在追求。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社会动荡的“稳定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降低生存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参保人数—再刷新,低保标准再次提高,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推进,各种帮扶日见成效……
“我明年就能领养老金了,可以安享晚年了。”近日,今年59岁的马先生特地到呼和浩特市社保中心咨询养老保险问题,得知明年就可支取养老金的他显得尤为兴奋,“现在不单单是在事业单位工作的人能享受养老保障,企业职工、农民都可以,城里乡下都一样!”目前,呼和浩特市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实现了全民参保。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呼和浩特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96元。全面落实原国有集体企业大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缴费救助政策,惠及10427人,补助保费4700万元。完善了失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将大青山前坡及城市规划区内失地农民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30元,年度报销封顶线提高到12万元。将城乡80周岁以上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入高龄津贴发放范围,5053名老人受益。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96个、39150套,基本建成38515套,配租公共租赁住房5024套、廉租住房1907套。
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临时救助……近几年来,呼和浩特市已构建起以城乡低保为主的救助体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网”被不断织密。目前,全市基本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让群众看得明白,办得放心。去年,呼和浩特市结合实际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办法(试行)》,通过“劳动力系数法”统一核算口径,为今后准确认定低保对象,公开、公平、公正地实施救助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呼和浩特市还启动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两个自治区级、三个市级试点地区。各试点地区“救急难”工作稳步开展,新城区对175人次给予及时救助,发放救助金21.7万元,向社会募集和减免资金10万余元。玉泉区将社会救助日常工作与“救急难”有效衔接,在做好民政对象全覆盖的基础上,为92名群众解决了因病、因灾突发的生活困难。
今年,呼和浩特市还将深化养老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公建民营”改革。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在5个旗县续建、新建、改扩建10所养老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同时还将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今年将扶持社会力量投资续建、新建养老机构6所,设置床位10800张。通过完善各种养老为老服务,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
打造“两个一流”,实现“两个率先”,首府快马扬鞭奔小康
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追求,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质量和社会和谐目标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这是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那顺孟和在2013年市委十一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对改善民生所提的要求。
遵循这样的工作思路,市委、市政府更加注重“用财有度”,宁可自己过紧日子,也不让群众过苦日子,及时削减行政开支,把钱花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2013年,呼和浩特市本级财政预算结构进行大幅调整,压缩部门经费、“三公”经费等共计12.5亿元,投入到改善民生项目中,全年用于民生部分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54%。
2014年,全市各类民生支出共计1879869万元,占到了总支出的60%以上。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持续增加民生投入,实施了一批批暖心的民生工程,提升了首府居民的幸福指数。
仅2014年,呼和浩特市就实施了多项民生工程:开工新建及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1所,完工22所。出台小学新生入学工作办法,8.5万名非本市户籍学生获得同城化待遇,“择校”问题得到缓解;8家改革试点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让利患者644万元;建立乡村医生巡诊制度,方便了2.8万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就医;改造、新建、回购文体馆18处,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新建续建剧场6个,改造后的老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全市基层文化设施综合覆盖率达到85%以上。
……
在刚刚过去的冬天,土左旗毕克齐镇杨家堡村贫困户史拴明并没有感觉到寒冷,因为入冬后领到的600元“暖心煤”补贴款让他安然过冬。
去年,首府下大力气实施自治区民生“四个一”工程,民生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困难群众生活得到真实惠。
2014年全市23.9万户低收入农民领到取暖用煤补贴。为认真落实自治区惠农政策,市政府制定并下发了文件,明确了对低收入农民采取每户600元的等价货币形式进行取暖货币补贴,同时要求低收入农牧户冬季取暖用煤补助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进行发放,以确保冬季取暖用煤补助资金及时快捷、安全准确发放到农民手中。2014年全市通过“一卡通”集中统一向低收入农户发放冬季取暖用煤补助资金达8988.66万元。
2014年,呼和浩特市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政策意见的通知》要求,对具有内蒙古自治区户籍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录取到普通高校本科类的新生一次性资助4万元,录取到普通高校专科或高职高专类的新生一次性资助3万元。目前,呼市共有1475名大学新生享受此项资助,其中本科719人、专科及高职高专756人,共计发放资助资金5144万元,全部通过银行卡发放完毕。
促就业是惠民生政策的重中之重,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措施,2014年呼和浩特市帮助“零就业家庭”中54人实现了就业。同时,呼市对申报认定后的“零就业家庭”指定专人帮扶,实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并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帮助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困难,把政府部门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提供给“零就业家庭”成员。
去年,呼和浩特市“十个全覆盖”工程扎实推进,对350个村进行了改造整治,解决了239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危房16838户,硬化街巷375公里,完成32720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完成14所农村危旧校舍改造,建成281个标准化卫生室、350个文化活动室、231个便民连锁超市,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新变化。
“十个全覆盖”成新农村建设最亮一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市委副书记、市长秦义在记者见面会上说,呼和浩特市要在全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并明确提出,今年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首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好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合理规划县域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十个全覆盖”工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过去清水河县给人们的印象是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土窑破旧,群众生活条件比较落后。但如今当你走进宏河镇一间房村时,你对清水河县以往的印象马上会被颠覆——平坦的柏油路,一栋栋窑洞风格、灰白相间的小别墅呈现眼前,别墅不远处是一座座现代厚墙体大棚。这么好的房子是谁花钱盖的?原来,这是为搬迁农民修建的房子。为改善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农民的生活条件,清水河县对条件较差的自然村实施就地搬迁,修建房子的资金,由政府出三分之二,农民个人出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农民只花4万元左右就住进了小别墅。
不仅仅是一间房村,如今在清水河县西库伦图村、五良太乡沙湾村、祁家沟村等等,这些原先贫瘠的小山村,在新农村和“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建设中,已经是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也不仅仅是清水河县,如今以“十个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大大改善了首府农村的面貌,农民的生活也日新月异。
作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具体实施者和见证者,土左旗毕克齐镇党委书记崔岩军对这项工程有着更多更深的体会。2014年,毕克齐镇的12个村成为第一批“十个全覆盖”项目村,虽然这些村子情况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环境差,老百姓怨言很多、干部压力很大。经过一年的改造,12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土坯房、旧房变成新的砖瓦房;农村脏、乱、差状况被美、净、硬(化)所代替;群众多年来存在的就近入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三难’问题有较大改变;群众由怨声变为‘点赞’;通过‘十个全覆盖’的实施,村干部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由不作为变为想作为……”崔岩军为记者细数着“十个全覆盖”带来的喜人变化,深感各级党委、政府通过该工程的实施,赢得了民心。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个全覆盖”的攻坚之年。今年,呼和浩特市将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原则,先易后难、梯次推进,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推动全市所有需保留行政村(包括较大的自然村)实现“十个全覆盖”。充分尊重民意、吸纳民智,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统一整合、高效使用各类资金,加快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村环境。围绕重点路段、重要节点先行安排改造任务,以线带面、点线结合,逐步向纵深推进,年内完成338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
“全面建成小康”时间紧迫,而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以整村推进、移民扶贫和素质扶贫“三大工程”建设为重点,把扶贫产业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作为主要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打响了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扶贫攻坚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扶贫工作越到后边越难,因为最后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市扶贫办主任王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从呼和浩特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来看,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经过前一阶段摸底调查,到2013年底,呼和浩特市人均收入低于3500元以下的人口仍有8万多人。“目前仍有很多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结构单一,没有形成支柱产业,增收困难,脱贫难度很大。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任务还很艰巨。”王宏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呼和浩特市将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扶贫和低保救助力度,让两万以上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全面小康”必须是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缺。2015年,在奔小康的路上,首府将下大力气补齐“短板”,向“货真价实”的全面小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