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村都有“动人”处
天气回暖,万物复苏。行走在翁牛特旗的农村牧区,总能看见伴随着欢快旋律翩翩起舞的人们。
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心情也格外舒畅……村头,三五村民唠起自家生活的变化,幸福的笑容写在脸上。嘎查村究竟有多美?走村串户之后,记者真正体验到了该旗各嘎查村的“动人”之处。
宜行宜居环境美
从乌丹镇向北行驶约9公里,记者来到“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地赛沁塔拉嘎查。44年前,因出土“中华第一龙”,赛沁塔拉嘎查声名远播。如今,行走在嘎查大街小巷,只见水泥路铺到家门口,红砖院墙整齐划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齐刷刷矗立在街路两侧……村容整洁、环境优美,让人耳目一新。
过去,赛沁塔拉嘎查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是嘎查过去生活条件的生动写照。
据嘎查党支部书记杨新国介绍,从2013年开始,赛沁塔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序幕,先后整合资金800多万元,完成街巷硬化、亮化12公里,安装路灯77盏,修缮校舍12间,建成占地6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绘就5000延长米文化墙……
“良好的环境需要维护,我们每年花2万元请环卫工搞卫生,年前还在全村安装了100个垃圾桶。”杨新国说,开春化冻后,嘣嘣吐村民组自来水供水工程也将施工,项目完工后将解决300多口人的吃水难题。届时,全嘎查668户村民将全部喝上甘甜的深井水。
“如今,出门就是水泥路,吃水不花钱,健身有去处,修缮危房有补助……”说起生活的变化,63岁的杨久海如数家珍。杨老汉在小土房住了40多年,四处漏风。去年,他得到1万多元的危房改造补助,用这笔钱,老杨不仅为房子做了外墙保温,还换上了塑钢门窗。
据了解,赛沁塔拉嘎查有100多个家庭和杨久海一样受益于危房改造项目。“‘十个全覆盖’,我们嘎查样样都‘覆盖’了。”杨久海说。
业兴民富生活美
这几天,海拉苏镇镇长铁柱很忙碌,每天带领包村干部到乌兰吉达盖嘎查,同村民商量规模化发展稻米产业的事。
乌兰吉达盖嘎查是半农半牧交错区,镇里将嘎查1.3万亩稻田与海拉苏嘎查的0.7万亩稻田进行整合,集中规划建设井渠配套项目,并开通了4条农田作业路。
基础设施完善后,怎样经营,群众的腰包才能更鼓?经过集体讨论,乌兰吉达盖嘎查决定在原有6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将其中的源通和福吉利两家合并,2000多亩水稻从种植、田间管理到销售实现统一经营。“政府扶持引导大家‘抱团’发展,让合作提档升级,建成现代化的农业园区。”谈及当地水稻发展前景,铁柱充满信心。种植大户马永生算了一笔账:“规模化种植后,统一采购种子、化肥,每亩能省150元,统一种植优质稻米每亩还能多卖200元。”
就在水稻种植户们商量发展大计时,嘎查牧民青巴图家产下一头小牛犊。“是小母牛,6000元钱落地啦!”前来看热闹的邻居议论着。青巴图是嘎查养牛专业户,拥有2000多亩草场和40多亩青贮草料基地,饲养着80多头牛,他家纯收入每年至少在8万元以上。眼下,青巴图正盘算着将牛舍扩大至700平方米,把养殖规模扩大到100头左右。
目前,乌兰吉达盖嘎查300多户中发展养殖业的就占三分之一,全嘎查肉牛存栏4000多头,肉羊1万多只。为破解畜牧业发展带来的草畜矛盾难题,去年,嘎查试推广1000亩青贮饲草种植,亩产达1万斤以上。铁柱介绍,今年嘎查还将争取资金,继续鼓励和支持牧民种植饲草。此外,镇里还将扶持40户家庭通过先建后补的形式建造青贮窖。
一边发展高效农业,一边搞特色养殖,如今的乌兰吉达盖嘎查人均收入8000多元,离富足的小康生活越来越近。
乡风文明心灵美
站在赛沁塔拉嘎查街道两侧5000延长米的文化墙前,传统孝道、文明礼仪等5大篇章次第展开。文化墙利用书法、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民族经典、法律法规、安全常识一一展现。细细品读,在给人以温馨提示的同时,又让人体会到美的享受。
“以德化民,以和养心”,成了赛沁塔拉嘎查人人认同的治村理念。嘎查先后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农牧民”“好媳妇”等100多户文明先进家庭,用典型力量弘扬见贤思齐的新风尚。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愉悦人心,还可以传递正能量。”在梧桐花镇镇长杨军眼中,嘎查村文化活动室是释放文明之美的重要阵地。午后2点,文化大院聚集起许多爱好文艺的村民,伴着欢快的乐曲,人们尽情欢唱。“过去,农闲时候人们打麻将、喝酒。现在,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别看唱腔不专业,可咱这精神风貌好。”年近花甲的王慧芝是该镇双岭村三家村民组出了名的“文艺积极分子”,她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记者了解到,像三家文化大院这样的文化活动室,翁牛特旗每个嘎查村都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活动室里,有农牧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也有现学现卖的桥段,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涵养着明德惟馨、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记者 徐永升 周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