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带动村民致富,2014年9月4日,呼和浩特市首选152名优秀干部,驻村上任“第一书记”。时隔半年,“第一书记”们的工作进展如何?他们给农村带去了什么?3月30~31日,记者分别走进赛罕区添密梁村、保素村和回民区东棚子村,看到“第一书记”们扎下身子,给村里带来了新变化。(4月2日《北方新报》)
首府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这是干部选任制度的大胆创新,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第一书记”吃住在村里,工作在村里,与村委班子成员一起,共同带领村民致富,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既锻炼了干部,又能让群众得到实惠。
实践证明,“第一书记”驻村后成效非常明显:呼和浩特市发改委国动办主任白金星担任添密梁村“第一书记”后,引进水利改造项目、帮养猪户找出路、筹款为村里修路,成了村民的贴心人;呼和浩特市经信委干部云森担任保素村“第一书记”后,村民大事小情都找他,把他当成自己人;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干部王文涛担任东棚子村“第一书记”后,既当好调解人做思想工作,又建设村史馆让村民精神生活也富裕起来,成为村民的知心人……“第一书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建设新农村,既要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富起来,更要让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富起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物质和精神两手抓,只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小康,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第一书记”驻村半年,村里变化明显,两年之后,必将结出更多富民强村的硕果。(毛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