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要到了,焚香祭祖之余,也要多些“向死而生”的生命思考。
“向死而生”,也就是明白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海德格尔认为,“人是以一种面向死亡的方式活着”。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首诗:“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说的也是“向死而生”。
庄严肃穆的陵园、纸灰飞扬的凄凉、泪眼婆娑的哀伤,还有长眠于地下的先人,一瞬间,我们更深切感觉到,生命不过就是一粒尘埃,从无形中而来,终归无声,这个飘渺的存在,让我们认识到了生命的残忍、脆弱而不可复制的本质。
“不知死,焉知生”,所以,就算是平时里有过不如意、名利的失落,以及生不如死的巨大纠结和痛苦,幸运的是,我们还在分享生命的快乐、蓬勃的脉动,因此,更应该在清明思考中,提升生命敬畏感,有点挫折、痛苦,算得了什么呢?心中有珍惜死亡、热爱生命、感悟生命、创造生命、懂得感恩、升华生命的积极价值和思考,我们就有望离苦得乐,在“死亡般的思考中”坚韧崛起,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不要认为“向死而生”不吉利,看看周围的精神麻木、生命感动意识的麻木,以及动不动就轻生、自杀等等,过于繁华的世界,不少人将发展的方向,投向外在和物质,而失去了对灾难和死亡等的终极思考;关注炫耀性东西,而失去了对内在心灵宁静的关注。精神苍白肤浅,当然也就经受不住风雨的剥蚀,容易失去独立的生命的信仰。所以,美国中小学的死亡教育具有科学完整的内容,课程从动植物的生命循环,到有关于哀伤、丧礼、守丧等层面以及道德和伦理等主题,包括自杀、安乐死等,非常全面。所以,我们才需要将“向死而生”,当作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课,得到灵魂的涅磐和升华。
有朋友说,每次去火葬场,经历生死离别,环境非常压抑,内心非常沉闷,却觉得价值感、珍惜意识,增强很多,平时看不开的功名利禄,也都看开了,“活在当下”得到更多认同——“向死而生”确实具有灵魂洗涤功效啊!
在清明思考中“向死而生”,让生命和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