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至中午,一场罕见的大雾笼罩我市,让一向严重干旱少雨的乌海换了新装,一如南国的春天。事实上,近些天来,雨雪雾天气接连滋润着乌海大地。欣喜万分的市民游走在公园广场,漫步在乌海湖边,尽情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体味着万物复苏的气息。
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昨日出现的大雾最小能见度仅100米,是我市近5年来能见度最小的一次大雾天气。大雾天气从早6时出现,到上午11时结束,持续时间长达5小时。
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高存香介绍说,昨日我市出现的雾是辐射雾。从我市气象条件分析,形成雾的气象条件十分充分。4月7日夜间至8日凌晨,我市最低气温为零下3.1℃,满足气温较低的条件;最小相对湿度为94%,空气接近饱和;最大风速只有1.6米/秒,相当于微风,这样上下层不会发生空气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从而形成雾。
虽说“春雨贵如油”,然而进入4月的8天之内,我市已出现了3场降水、1场大雾。气象部门相关专家表示,这既与近期的大气环境变化有关,也得益于乌海湖蓄水以及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存香说,一方面,近期全国大气环流形势冷空气势力较强,气温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如果局地露点温度和地面倒槽出现变化,则会出现降雨、降雪和大雾等天气现象;另一方面,湖泊具有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乌海湖形成后,由于大面积陆地变为水体,对区域气候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水面面积增大,会增大局地的蒸发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湿度。
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4月1日至8日,全市3场降水累计降水量最多的地点出现在海南区水保站,为39.9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出现在乌达西山生态园,为15.1毫米,滨河新区降水量为22.4毫米,乌海机场为30毫米,均创历史新高。以乌海机场为例,今年以来累计降水量为31毫米,为近6年来最多;第二多为2014年,同期累计降水量为19毫米;第三多为2010年,同期累计降水量为8.8毫米;2011年和2012年同期累计降水量为2.7毫米;2013年同期累计降水量仅有0.4毫米。
此外,记者从中国气象网看到,连日来我市连续多个时段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
虽然降水致使气温有所降低,但在市人民公园健身的市民仍然不少。“前几天咱们这儿刮风,我早盼着下雨,这一下连续下了几天,雨水把空气洗干净了,出来走走更健康。”市民周振霞说。“上世纪70年代来到乌海,从没有像这样连续下雨的天气,感觉都快赶上南方的气候了。”市民刘合普表示。
生态专家、市林业局总工程师周峰冬表示,近年来,我市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已经建成的大型城区公园、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带、沿河沿湖防护风光林带、旅游景点绿化美化、城市生态走廊等绿化造林工程不仅大大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城市绿化对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在凸显,既改善了空气质量,也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和宜居性。
2008年以来,我市陆续启动实施了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京藏高速公路、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批地方林业生态工程,从城内到城外,从山上到山下,从沿线到沿边,我市整体林业生态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我市用于造林绿化的资金超过4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8%提高到现在的1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
同时,我市近年来飞跃式的水系建设也为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极大贡献。
除乌海湖外,我市在城里城外的居民区、休闲区、河道、湿地、景区、道路旁新建了50余个人工湖泊,明显增加了局地湿度。(记者孔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