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一起“旧案”将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胡某某(副厅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天,安徽一家媒体报道,两年前,胡某某收到骗子的PS艳照敲诈信后,向对方汇了20.5万元钱。从而引起社会对胡某某的关注与质疑。(4月11日新华网)
一起“旧案”将副厅级干部胡某某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胡某某向骗子汇去了20.5万元钱。既然艳照系PS,干吗胡某某要向骗子汇去20.5万呢?拿公众的理解,这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就是典型的不打自招。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是的,如果没有此等事,有谁愿意将20.5万元汇给骗子?
胡某某解释,当时采取这种策略主要基于担心艳照被传上网,对家庭、单位、个人的影响都太大。确实,胡某某未与骗子针锋相对地展开较量,有着这样的顾虑也实属正常,反腐时代,一张这样的PS照必定惹起轩然大波。舆论这东西人人敬畏,尤其是干部,搞不好身败名裂,弄得个自毁前程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而,我们要理解胡某某处理此事的常人心理,不应过分解读胡某某应对骗子的策略。如今,舆论将胡某某推向风口浪尖,也正应了他的猜想,你能说胡某某的做法不正常?其实,胡某某的反常行为缘于对舆论的畏惧,公众与其对胡某某展开质疑,不如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当我们面对网络舆论时是否人云亦云,是否跟风爆炒?是不是我们不当的质疑会将当事人陷于不义?从而让当事人做出让旁人无法理解的举动?
公众应当反思,胡某某更应反思,作为副厅级干部,面对邪恶的挑战,纵有瓜田李下之嫌,也应及时报警,并将自己的苦恼向上级领导反映。警察和上级领导政治素养高,可不是围观者和起哄者,他们处理事情是有大局观和分寸的。在他们的精心策划下,骗子的阴谋又岂能得逞?那胡某某又怎会陷入如今的舆论?(文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