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想给技术员发西服,被员工“否”了;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歇上半小时,到公司咖啡厅喝杯免费咖啡;看上一个姑娘,却羞于开口,给行政总监发去“求助短信”,总监热心地促成了这段姻缘……在宁波创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这样暖心的故事还有很多(据4月10日《现代金报》)。
按说,无论老板给员工发西服还是其他什么,及时员工暂时用不着也会心存感激求之不得。其实在宁坡这次创建和谐企业过程中,由于各民因企业始终注重改善与和谐劳动关系,呈现出的很多温馨场面还远不止这些,有一家企业,老板对一位表现突出的技术员建议加薪1000元,却被由工会和员工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予以否定,最后只给这位技术员加薪400元,评议小组显然比老板考虑问题更周到,评议小组认为,这位技术员刚调到技术部门没多久,还处在磨合阶段,加薪1000元对其他员工有失公平。笔者注意到,这些企业之所以老板对员工加薪“不当家”,主要在于由工会和员工组成的品议小组代表员工行使综合决定权,在企业形成一种浓郁的“主人翁”氛围,劳动关系和谐,员工对企业有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归属感,不仅实现了员工队伍稳定,有家企业员工甚至达到5年“零流动”。
提起企业主人翁精神,人们往往会认为那是国有企业所倡导的一种劳动关系和责任意识,国有企业的员工是为国家做贡献,员工拿的是“国家工资”,与企业负责人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民营企业老板是企业的投资者,老板与员工纯属于雇佣关系,员工给老板打工,老板付给员工报酬,老板可以决定企业任何事宜,既不需要员工“做主”,更谈不上需要员工有主人翁精神,实际上这种理解是非常狭隘的。所谓主人翁精神,更多的是从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两方面去体现。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势必要有一个具备强大凝聚力的团队。而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这个强大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是每一个岗位上的主人翁,立足自己的岗位,做主人事、尽主人责,通过自我努力,将自身价值体现出来、将潜在能力激发出来,以实现企业价值利益的最大化,同时个人利益也能得以实现,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双赢。这才是真正新时代的主人翁精神,由此可见,无论民企还是国企,要想做大做强,都离不开主人翁精神的支撑。
最近几年来,在很多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同时,另一方面年轻人却有呈现出空前的就业压力,员工跳槽,农民工一年换一个地方更是比比皆是,这种“错位”现象,归根结底就出现在劳动关系欠和谐上,老板不重视劳动关系的培养,把员工错误的当成“会说话的机器”,用则亲之,不用弃之;而不少员工也仅仅把自己当成打工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凝聚力,实际上这也是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出现“短命”的主要原因。而从宁坡参与创建和谐企业一些民营公司中,很多民企老板的这种观念正在悄悄发生改变,企业管理的温情触角不仅延生到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甚至涵盖了员工的家庭成员,以志清实业有限公司为例,企业不仅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学习,对考取与自身业务相关的证书予以经济奖励,即使拿到与自身业务无关的专业证书或提高学历,包括员工子女考取重点院校,企业也给与数千元补贴,企业老板的用心良苦,再加上企业工会组织的“粘合作用”,使得员工对企业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更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尽管老板时常会因为给员工发福利、加薪等,遭评议小组否定后笑称“没面子”,但实际上这正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最难得体现。
显然,激发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前提,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则需要企业经营者具有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但平心而论这也正是我们不少民营企业的软肋和薄弱环节,而现实中的跳槽频频,企业员工流动性大也印证了这一点,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稳定的员工队伍,员工与企业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要实现健康跨越式发展注定非常艰难,而有了稳定的职工队伍,形成一个具有高度主人翁精神和凝聚力的作战团队,往往会让企业无往而不胜。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意见》在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健全劳动协调机制等方面作了整体性的规定,提出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并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建立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动态监测预警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笔者强调民营企业需要主人翁精神,并非是让员工对企业“当家做主”,而是在和谐的劳动关系之下,激发员工对企业健康发展的一种职责担当,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员工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与企业发展凝成一种合力,宁坡这些企业做法很值得我们相关部门去研究,尤其更值得众多民营企业老板们的学习和借鉴。(朱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