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区三中街街道积极构建以“1234”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网络新格局,创新社会治理,强化民生改善,党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一条主线思路清。三中街街道党工委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充分发挥辖区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以打造“北疆基层党建亮丽风景线”为思想引领,创新“互联网+社区党员”的党建管理新模式。通过设置党员信息库,建立党员线上理论培训线下面对面交流,线上接受指令线下对口服务的“双线”管理体系,实现党员干部“不隐身,常在线”,真正实现在职党员八小时内服务在岗位、八小时外奉献在社区。他们培树先进典型,做到支部内党员老帮中、中带新、新敬老的“传帮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两项建设风气正。街道党工委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办事工作氛围。通过举办廉政讲座、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组织廉政文化活动等,时刻为党员干部敲警钟,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服务形象。通过严格“两个责任”、“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网格责任、首问负责、限时办理等方法将正风肃纪落到实处。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升辖区文明指数。依托文明城创建,积极组织道德模范、红山好人、最美红山人、善行义举榜评选等活动,培育道德典型,为辖区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个改革风声起。深化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区委“一委一站N居一室”改革。以加强社区服务工作站联合党委党建为统领,以强化服务为重点,实行“五联+四桥+三评”工作法即由社区联合党委牵头,有效整合辖区派出所、工商所、国家电网、红山区一小、红山区幼儿园等企事业单位党建资源,形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党建工作合力,以服务联动、活动联办、治安联防、环境联治、难题联解的“五联”工作模式,使社区党组织工作从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在街道推行“一委一站三居一室”管理服务功能进社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三个社区的行政负担,加快居委会职能归位,逐步实现了社区从“政府的腿”转变为居民“代言人”的转变。围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原则,通过“社区党员干部+三中街社区服务工作站AB岗人员+公益性岗位+志愿者”的模式完善充实社区服务团队。深化街道社会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加强与辖区企业及社会组织的配合。运行“信访调解会”。通过信访调解会的调解和爱心人士、基层组织关联人的互动,实现“大事不出街道,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运行“民生事务听证会”。在涉及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等重要事项时,邀请居民、党员代表、行业专家、职能部门等参加民生事务听证会,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项工作为百姓。三中街街道党工委积极推进标准化综治指挥中心建设。按照“七有”、“三规范”的标准在街道设立综治工作指挥中心,在三中街社区工作服务站设立综治服务站。他们以“五零社区”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平安社区建设,按照技防做前提、物防为保障、人防全到位的原则,实现街道、工作服务站、社区、网格综合管理,让辖区内社会矛盾“一条龙”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推进三个社区建设。按照三个社区特点,一中街以“便民服务为重点”,建设博爱生活汇、畅聊吧、多功能活动室,深化博爱社区建设;二中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整合社区艺术团、图书室、书画社、社区影院等文化资源,打造市级廉政文化示范基地;三中街社区以“法制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将司法调解中心、心理咨询室、信访调解室、民生听证会、爱心互助会等功能室统一管理,打造平安建设样板社区。对辖区残疾人、低保户、空巢老人及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私人订制”代办服务项目;实现服务过程“零障碍”、服务项目“无遗漏”、服务方式“零距离”。(记者 张启民 实习生 邓中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