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停歇,探索无止境。时代的呼声,如火如荼,充溢赤峰建设者的胸怀;历史的召唤,如炽如潮,鼓舞赤峰建设者前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9万平方公里的赤峰大地上,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改革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转方式、政府转职能、干部转作风”三项任务,研究确定了30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出了222项重要改革举措……勇毅笃行,直面改革热点,奏响改革新声,一场深刻变革在赤峰大地上孕育迸发。
强化领导当好改革“火车头”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形势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任务艰巨繁重,只有大力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优良作风,才能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扎实有序进行。
时间就是效率。赤峰市委、市政府对全面深化改革早安排、早部署,并率先深入到干部群众中开展调研,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市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和1个办公室,形成精干有力的组织架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委全委会、常委会多次学习贯彻上级有关决策精神,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重大改革事项。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王程熙同志对深化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许多重要批示,对各领域的改革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凝聚共识绘好改革“路线图”
“要进一步鼓励探索创新,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也要把自选动作做精彩。”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程熙如是强调。
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基于对国情区情市情的深刻分析、科学研判,市委努力绘制改革“路线图”,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了航程。随着一批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一项项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改革总体部署全面展开,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向纵深推进。
去年以来,赤峰市委相继制定出台了《赤峰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赤峰市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工作推进落实方案》、《赤峰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等50多个政策性文件,为推进改革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制度遵循。同时突出问题导向和地方特点,研究确定了30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出了222项重要改革举措,并相应建立了领导小组台账和市级部门任务清单,做到了有路线图、有工作量、有时间表、有保障措施。围绕市委确定的改革任务和改革举措,各专项小组分别制定了各自领域的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主动推动工作落实。市委改革办及时向市委和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反馈情况,加大工作协调、指导和督办力度,确保了改革规范运行。
蹄疾步稳勇闯改革“深水区”
坚持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改革全局,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较大突破。从简政放权入手,多轮取消下放审批事项158项,清理比例达60.3%;制定《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等5个投资体制改革配套文件,取消、降低和放开一批收费项目,使政府不再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利。坚持放宽市场准入,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全市新登记各类企业和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了102%和292%。
农牧业经营体系释放新活力。创新农牧业经营方式,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分别发展到10.4万户、1.3万家和700多个。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农牧民进入现代农牧业园区务工、经营或参股。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全市土地和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886万亩。
开展农村牧区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市集体土地登记发证158.6万宗,总体登记发证率达到70%。巴林左旗被自治区确定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整旗推进试点,克旗被自治区确定为牧区及半农半牧区草原确权承包工作试点。
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入。2012年,赤峰市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我市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精简下放一批文化类审批项目;完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组建工作;推进剧院“院团制”改革,成立了赤峰市话剧团,筹建赤峰市民乐团;在经营性文化单位推行绩效工资制、人员聘用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对接,投资8.3亿元加强旗县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牧区延伸。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学艺术创作,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200万元。
民生保障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改革迈出实质步伐,特别是在红山区、松山区等城区学校开展义务教育“零择校”试点,进一步体现了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政策,相关审批、执业注册及变更等权限已下放到旗县区。创新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了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及3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制定了《劳动用工备案实施意见》,全市3800多家用人单位、14.1万名职工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备案率居全区前列。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我市农村低保综合评定办法得到国家民政部、自治区民政厅的肯定。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模式实现创新。结合推行“联述联评联考”和推广“532”、“456”工作法,探索实施“村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党员能人”的“1+3”党组织设置模式,全市合作组织负责人兼任嘎查村“两委”正职597人。以苏木乡镇“双服务”为基础,推动“双服务”创建成果向嘎查村、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延伸,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全方位、全覆盖为基层群众服务。健全完善“三位一体”民主治村模式,积极探索“契约化管理”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了村民自治制度的落地机制。专项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成转化升级164个,占总任务的81%。
纪检监察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按照“三转”要求,完成了市纪委监察机构整合,赤峰市纪委监察局参与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由108个减少到12个。新设置三个市纪委派驻联合纪检组,负责市委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等单位的纪检监察工作,实现了市本级向党政机关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全覆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定了市委履行主体责任、市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工作方案,有力推动了“两个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惟其艰难,更显勇毅。赤峰,正以务实之风,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每项部署、每个要点落实到位,让梦想的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壮丽画卷,正在赤峰大地徐徐铺展。(记者 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