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后期不上色,果实偏软是什么原因?”“主要是结穗偏多,养分供应不足导致,建议将穗剪小一些。”4月12日,记者来到巴林左旗隆昌镇大庙村,村民张军在自家的葡萄大棚里向农艺师李才斌提出问题并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以前在葡萄种植过程中,都是自己想当然地去修剪、喷药,往往做得不到位、不合适,“现在,专家讲得透彻,我们也听得明白。”张军高兴地说。
原来,这是巴林左旗组织的新型农牧民培训。该旗组织“土专家”,携带“土教材”,走进蔬菜大棚、养殖场等培训基地,通过“农民提问、专家解答、政府买单”的模式,提升新型农牧民培训效果。
“以往‘大锅烩’式的培训模式,讲课主体单一,专家讲的农牧民不爱听,农牧民想听的专家讲不到。”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局长哈斯巴根认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必须让他们切实学到东西,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农牧民到底需要什么农业技术、经营管理技术,这得让农牧民说了算。从今年开始,该旗农牧业局通过网络征集、深入基层调查等形式了解农牧民培训需求,根据他们的需求和不同的产业类型进行“精准”培训。
该旗农口单位采取全员培训的方式,除聘请不同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农口的科技人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当“老师”外,还从社会各界聘请“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到培训过程中。
同时,该旗根据农牧民接受习惯,组织专业人员编制了一批通俗易懂的“土教材”、整理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并根据轻重缓急,对经济薄弱村庄和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在专家选择上,农牧民也拥有更多选择权,农口部门将根据参训农牧民的意见,评选一批“优秀农技传授专家”、“农牧民最受欢迎的专家”,让“接地气”的专家服务惠及更多农户。对于每位接受培训的农牧民,该旗都建立了档案,详细记录培训前后的收入情况,通过对比量化培训效果。
据了解,今年巴林左旗新型农牧民培训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年可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驻站记者 邱静 王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