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呼和浩特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民生:青城公共自行车管理遇“瓶颈”
内蒙古新闻网  15-04-15 15:42 打印本页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  
 

  无车可借有车难还频繁被“伤”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选择骑公共自行车出行,但随着使用人数快速攀升,相伴随的无车可借、有车难还、公共自行车频频“受伤”等问题逐渐出现,让“租车一族”没有充分享受到绿色、便利出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让人尴尬的现象,记者进行了调查。

  记者在学校、商圈、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站点进行了采访,发现每到上下班的时间,公共自行车都非常“抢手”。在东影南路内蒙古妇女儿童中心站点,一长排的桩位上只有两辆自行车。市民王女士说:“这个站点租车率特别高,根本不分时段,经常是没车可借。”在大学东街新桥靠巷站点,记者看到20多辆自行车整整齐齐停在桩位旁边,用铁链子锁着。该站点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自行车都是刚刚从桩位上取下来的,由于桩位每天都不够用,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时桩位特别紧张,取下来这些自行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还车时有桩位。

  据了解,目前,在呼和浩特市区范围内已建设完成公共自行车服务点200个(一期建设并投入120个服务点,二期截至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80个服务点),投放自行车7100辆,2013年至今累计办卡突破4万张,日均租还车辆45000次,高峰日均租还数量达73000次。到今年年底,我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将达到330个,总投放量10140辆,办卡量将达10万张。

  据呼和浩特市城环出租车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丽华介绍,系统运营一年多来,他们也确实接到过不少市民反映使用公共自行车后还车难的电话。樊丽华表示,按理想人员配比,巡线员数量要达到100名,保证一名巡线员管理4至5个站点,但因工作性质,年轻人不想干,老年人行动慢,加上工资低、流动性大,导致巡线员比例失衡,而且目前全市200个站点仅3人维修,跑完全部站点最少需要一个星期,如果维修人员增加至10名,将会轻松完成全市一天的维修工作。调运车数量增加也会缓解自行车租还压力,但依照目前现状,人员增补还不够。“如果周边站点实在无处可还时,市民可拨打公共自行车服务中心热线电话968989求助,我们会及时为市民解决还车问题,确保不会因为还车超时而扣费,尽量避免出现市民满大街找还车点的窘境。”樊丽华解释道。

  记者采访时发现,公共自行车受损坏现象时有发生。 “有时候系统不稳定,造成自行车拉不出来,一些市民就使劲拉将锁拉坏了。”城环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说:“其实只要轻轻抬起自行车后座,将自行车先往前推一下,再往后拉,就可以解决,千万不要强行拉动自行车。”

  “除了有意无意损坏公共自行车,有时还会出现丢弃公共自行车的现象。”樊丽华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一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者因闯红灯被交警处罚20元,但他却拒绝交纳罚款,扔下自行车就走,十几天不去认领,最后交警与我们取得了联系,我们根据使用者的个人信息找到了他,责令其将自行车找回并做了处罚,而且我们也会像使用银行信用卡那样,把该使用者拉入到“黑名单”。

  据了解,在公共自行车运营前,城环公司便制定了《公共自行车损坏、遗失赔偿标准》,如车架损坏的收费标准为180元/台,传动轴收费标准为435元/支、脚蹬39元/副、鞍座34元/只,车辆遗失赔偿标准为轴承传动自行车1580元/辆、链条传动自行车1050元/辆。每位市民在办卡时,都会和城环公司签订一份《呼和浩特市公共自行车租用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作为租用人的乙方有义务爱护公共自行车及其相关设施,不得私自转租、转借和拆卸车辆。

  “站点几乎都安装监控摄像头,在后台系统上一览无余,如果真的有故意损坏公共设施的,我们将立即报警。”樊丽华表示,公司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把呼和浩特市城市公共服务产业做得更加人性化。希望市民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自行车,文明骑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帮助我们共同维护,推动绿色出行成为时尚。

[责任编辑 张睿 ]

培育脱毒马铃薯
接春羔
人勤春来早 绿化早...
乳业博览会开幕
夕阳乐园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鸟类的天堂
文化墙上的故事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