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网评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网评】母亲节表达着感恩的方式有许多
内蒙古新闻网  15-05-10 12:34 打印本页 来源: 荆楚网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国际母亲节”。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这一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孝道”,讲究反哺之恩,作为一个洋节日,母亲节自然而然地和中国人产生了共鸣。

  笔者从多家新闻了解到:在母亲节到来之前,各地商家都在大打母亲牌,商家借着“母亲节”的口号,推出五花八门的促销。鲜花、化妆品、饰品等销量大增。许多儿女都在思考,母亲节里要送给母亲什么礼品,给辛劳的母亲送上一朵鲜花或一份贵重礼品?

  然而,鲜花、礼品真的会打动母亲吗?

  从母亲的角度上来看,孩子的所送的礼物无论大小、贵贱,妈妈们是不会介意的。这份贴心和暖意,妈妈们欣然接受。但是,礼物不过是载体,虽然装载了子女对母亲的问候和爱意,但是再贵重的礼物也比不上儿女们的陪伴。为此,一位年过六旬的母亲说,孩子送给我再贵重的礼物对我来说只是摆设,还不如他们在身边多陪我唠几句嗑。是的,母亲要的不是商家的商品,吃糠咽菜她们也不在乎;母亲要的不是儿女的礼物,只要能让她们看到“回家的孩子”,就是最幸福的。看来,步入老年的母亲,物质生活已无所求,很多时候还会觉得浪费,他们需要的大多是精神上的一份关心、思念、常回家看看,比任何礼物都要强。

  在网络里,有关母亲和子女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语:3岁时常说:“妈妈我爱你”,10岁时会说:“妈,听你的”,16岁时总把“我妈真的很烦”挂在嘴边,18岁时“想要离开这个家”,25岁认为“妈妈当时是对的”,30岁“想要去妈家”,50岁“不想要失去妈妈”,70岁感叹:“只要妈妈还能在这,我愿意为了她放弃一切”。足以可见,这是一个人的认知、感悟、感恩的见解过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在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他的母亲在意的是孩子的健康成长,等到他长大了,在意的是他生活幸福。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始终是全心地付出。做子女的,不应该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应当时刻充满着一颗感恩的心。

  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像母爱那样无私博大,这或许是“母亲节”赋予我们的更深内涵和意义。母亲节里表达爱的方式有许多。当然,在母亲节里,有鲜花、礼物相送更好;没有的,那就打个电话吧,或是陪母亲拉拉家常聊聊天、洗一次脚、做一顿饭,哪怕只是一声祝愿,或者面对面喊一声妈妈,就让母亲乐在心里,有着满满的幸福感就足够了。

  世界上有一种工作,全年无休,没有报酬,任劳任怨……除了母亲,别人很难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或自己也是母亲或将来成为母亲。记得高尔基有句名言,“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爱母亲,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母亲是生活中最平常、最伟大的称呼。阎维文的一首《母亲》让许多血性儿女潸然泪下。“你身在他乡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为了“这个人”、为了报答这一切,让母亲放心,让母亲安心,让母亲对你的未来充满希望,这才是天下母亲的共同期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节”是一个歌颂母爱的日子,也是一个感恩的日子。辛劳的母亲,需要儿女更多的交流、理解与关怀。常怀感恩之心,孝敬母亲,又岂只在于“母亲节”?

  套用当前最流行的一句话:世界很大,但要常回家看看,母亲年纪不小陪伴别少;世界那么大,多带母亲去看看;人生并不长,多陪母亲也不难。总之,对老人健在,尽孝、感恩并不仅限于母亲节这几天,关键还是要在平时。对于母亲们来说,陪伴、牵挂、孝心、感恩,比什么都重要,爱妈妈,任何时候都不晚,趁岁月静好。

[责任编辑 杨文娟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