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进军畜牧业新的“黄金时代” ——新常态新亮点我区重点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新常态下,如何调整畜牧业结构、把握畜牧业发展速度?怎样提升畜牧业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围绕着“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一场新的变革在我区悄然揭幕。
数据显示,到2014年,我区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中的比重已占“半壁江山”。2014牧业年度,我区牲畜存栏连续10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羊存栏首次突破1亿只大关,羊肉产量达到93.3万吨,存栏和羊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草原建设总规模连续6年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
今年一季度,统计数字再次刷新:全区大小畜产仔3694.7万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269.6万头只。
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认为,适应新常态,畜牧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从追求数量和产量增长及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产品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三赢”。
方向很明确,内蒙古畜牧业开始迈向新的“黄金时代”,为新的大跨越积蓄能量。
转型升级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大趋势
31岁的苏日嘎拉图,是锡盟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新宝力格嘎查的牧民。去年,他在政府补贴自家43万元的基础上,共投入80万元建起了现代化“家庭示范牧场”。这一年,西乌旗投资370万元,帮助10户牧民建起了“家庭示范牧场”。
据锡盟农牧业局副局长图门额介绍,牧区是从2012年全面开展生态家庭牧场示范创建活动的。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更多的牧民开始沉下心来思考,畜牧业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适应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新要求,草原畜牧业要抓好4个重点:推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实现草畜平衡;推进乌珠穆沁羊等地方品种选育提高和提纯复壮,提高单产,实现养殖业提质增效;推进耳标可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草原牛羊肉优质优价;推进联户或专业合作社经营,提高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提升牧民在市场经营中的话语权,增强与企业对等谈判的条件和能力,最终实现牧民增收。抓好这4项工作,就牵住了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的话,可谓一语中的。
“不能再按以前传统的方式养羊了,盲目扩大数量,破坏草场不说,还增加饲养成本,不合算。”东乌旗额吉淖尔镇哈日高毕嘎查长浩毕斯哈拉图已经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牧区在不增加牲畜头数的情况下增加效益,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生态家庭牧场,也只有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才能节约成本,减小支出,产生规模化效益。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通过大力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了种公羊使用效益,加快地方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个体产出均有大幅提升。从全区“肉羊千万高产创建工程”连续实施5年效果看,苏尼特羊胴体重提高2.2公斤,经济杂交肉羊胴体重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明显增加,优势畜种实现了从单纯以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这一事实表明,实现草原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要以稳定牧区牲畜头数、提高个体单产、提升草原品牌核心竞争力为切入点,提质增效才能做优做强。
东乌旗农牧业局局长代钦说,规模化和良种化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是,牧民增收必须发挥草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通过电子耳标全产业链可追溯管理,实现草原牛羊肉附加值的提高,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激发草原畜牧业的新活力。
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巴彦敖包图嘎查养殖大户米·巴特尔,以实战完善发展思路:“形势变了,思路也得变。要想把羊养好,一是要用优质种公羊提升乌珠穆沁羊的品质,二是要实现品牌化,保证羊能卖得出,价钱卖得高。今年我和企业签了300只羊的订单,有了电子耳标可追溯体系,一斤羊肉至少能比市场多卖5毛钱”。
据统计,去年在肉羊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可追溯肉羊活羊价格每斤高出普通羊1.5元,羊肉价格比普通羊价格高出一倍。
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是增量秘诀
2014年,我区羊存栏首次突破1亿只大关,比上年新增1000万只肉羊。增量主要来自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圈舍养殖。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我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进行区域化布局。农区的重点就是,利用小尾寒羊的多胎性与杜泊羊进行二元、三元杂交,走两年三胎、一胎多羔的技术路线,实现标准化养殖。
自治区农牧业厅畜牧处处长白音说,借助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政策,我区实现了奶牛、肉牛冻精补贴全区覆盖,种公羊补贴牧区覆盖,牲畜良种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区和半农半牧区成为增长重点,自治区每年扶持建设60个种羊场,补贴引进国外进口种羊5000只,极大地提高了牧区地方品种供种能力和农区多胎肉羊杂交生产用种需求。连续5年生产性能测定显示,地方品种肉羊羊胴体重提高2-3公斤。
从现实分析来看,新常态下,我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只有做大做强农区畜牧业,才能保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技术层面来看,一胎多羔和两年三胎的技术路线可以让农区实现羊的数量迅速扩张,既能增加养殖户的利益,又能减轻牧区压力,真正实现减畜不减肉。
从资源方面来看,我区54个农区、半农半牧区旗县,秸秆资源丰富,为发展农区牛羊养殖提供了饲草料保障,发展农区畜牧业还能够促进粮食转化和秸秆利用,带动收入增长和结构调整。经测算,一亩半的玉米秸秆就可饲养一个羊单位,目前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500万亩,按70%的秸秆利用率计算,我区至少还有2000万只羊单位的饲养潜力。
于是,肉羊产业顺理成章地成了农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来自巴彦淖尔市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肉羊存栏996.4万只,出栏1090.5万只,饲养量2087万只,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饲养规模最大、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肉羊加工商品基地。
塔尔湖镇联丰村二社村民周云虎就是受益农户之一。他在五原县巴美养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自筹130只基础母羊,由公司协调贷款扶持270只,进入园区两年后,400只母羊为他带来了14万元的收入。
2014年,巴彦淖尔市农牧民人均来自肉羊产业的收入达到1800元,占畜牧业收入的76%。
用“互联网+”思维做好增收文章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要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础上,加快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的畜产品,灵活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推动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工程,让农畜产品走出内蒙古,走向全国,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郭健说。
就在去年,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资金的60%以上投向了肉羊产业。
在产业化的带动下,全区共有213.4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农牧民人均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实现纯收入4390元,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
说到增收,牧民心里也有一本账。
浩毕斯哈拉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目前养羊业存在怪圈,一方面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牧民卖羊价格却很低,而另一方面,羊肉进入流通环节后,无论是饭店还是零售,价格始终坚挺。
针对这样的现状,专家分析指出,农牧民处在产业化链条的最底端,在利益分配中往往处于弱势,当市场出现波动时,受到的伤害最大。如果不建立完善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不利于畜牧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农牧民的持续增收。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比例仅为30%。
郭健认为,推进此项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充分尊重农企双方意愿,同时也要尊重市场规律,既要避免出现扶持龙头企业损害农牧户利益的现象,也要避免只顾农牧民眼前利益而伤害企业的现象。
因此,分级分梯次培育龙头领军企业,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有能力和实力更好地分配利益,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才能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林永亮认为,实现农牧民的持续增收,一方面依靠企业的带动,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进程,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进入市场后,农牧民要争取到应得的利益,就必须改变现在由收购方定价、压缩农牧民利益空间的现状,农牧民自己要有发言权。
据了解,为了让优质绿色的农畜产品尽快“走出去”,我区先后在北京、上海、山东成立了农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快得到提升。
自治区农牧业厅产业化处处长王补在说,在“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影响下,大数据、物联网、电商等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驱动农牧业产业链实现全新变革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将在不久的将来会影响甚至取代传统的农畜产品营销模式,我们打造的‘蒙优汇’电商平台目前运营情况很不错。”
随着新常态下消费需求转向个性化、多样化,人们对优质安全高端产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可以说,这是绝佳的机遇。
“当前,我区正在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一、二线重点城市的‘电商平台+展示直销中心+零售体验店’一体化平台,这对于推动内蒙古绿色优势农畜产品走向全国意义重大。”王补在说。
在新常态下,我区畜牧业正在向新的“黄金时代”进军!(记者 王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