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添加科普微信平台。

消防科技展示。
传播科学也需要科学的传播方式
主办单位卖力吆喝,公众却并不太买账,人们对科普活动真的淡漠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记者发现,尽管当天参加活动的人不是特别多,但却相当集中,人们都被活动上展示的新、奇、特科技产品吸引住了。难得一见的会说话的智能家教机器人,逼真的3D打印工艺品等等,都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
智能家教机器人是一个睁着大大眼睛的白色小萌仔,不仅会说大量中英文词汇,还会唱歌、跳舞,同时自带的摄像头还可以监测周围环境。它一登场,便收获了一大批大小粉丝。而3D打印工艺品也让人拍手称奇。北京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刘平兴致勃勃地向观众介绍着传说中的打印神器,不停地回答着人们的提问。“普通3D打印机售价只要几千元。只要你能想到的,它都能打印出来。”他说。
在展示活动中,有实物、有演示的展台要比仅有展板、折页的展台受欢迎程度高得多。张乙宁带队的呼和浩特天文爱好者协会展台,没有展板、没有折页,仅靠几台天文望远镜就吸引了很多人。他们还通过现场猜谜,赢了赠送小礼品等活动向观众普及天文学知识。“现在这种形势下,靠发传单、折页来进行科普宣传,和公众的接受习惯已经不太对路了。”他说。
记者了解到,上海科协曾做过调查,传统的科普活动如设置展板等,群众留意的不到1%,这与张乙宁所说的不谋而合。可见,人们对科普并不冷漠,但科普大餐只有做得好吃,大家才会乐于接受。
时代运转的节奏越来越快,今天,我们该怎样传播科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张乙宁认为,要想把科普大餐做好吃,就得跟得上时代发展,选择最新、最快的传播技术,适应现在公众的口味。“人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就是手机了,更多的人都通过网络获取科普知识。我建议科技活动周的组织单位,应该在活动周期间,重点推介、宣传一些科普平台类的东西,例如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网站等。这样人们的参与度高,门槛也低,能取得很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在今年的活动现场,张乙宁和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就积极推介他们的星空俱乐部微信公众号,为协会“拉粉”。而内蒙古科协则采用观众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加关注,就能得到一个小礼品的方法,使他们微信公众号的粉丝一上午就增加了400多人。
事实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拥有更多更好传播科学的方式。
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15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要求,2015年科技活动周,活动形式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要生动有趣,可采取科技下乡、科技展览、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普电影、科普视频、科普讲解、科普摄影、科普乐园、科普游戏、科普节目、公众科学日、科技游园会、科普图书展览、科普产品博览、网络互动科普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普活动。
通知还同时指出,要进一步下移科技活动重心、服务基层,面向百姓生产和生活科技需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惠民服务;进一步创新科技活动形式,针对不同人群,策划组织特性鲜明的互动型、体验式科普活动,吸引广大公众参与。
科技厅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负责人姜宝林告诉记者,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近年来我区科普工作力求重心下沉,不仅是在科技活动周期间,在平时的科普活动中,也增加了更多进村入户、走进社区送科技的活动。此外我区科技主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了体验式科普场所的建设,为全区的科普教室、科学小屋等配备先进的、互动式的科技产品。“事实上,许多单位和部门都有国家规定的科普任务,要想使科普工作取得实效,还需要群策群力。”他说。
今天,传播科学同样需要科学的传播方式。这些科学的方式,有一些我们已经在做,有一些我们还有所欠缺,这将是科普工作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记者 许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