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包头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包头八成以上市民对药品安全满意
内蒙古新闻网  15-05-26 21:27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5月25日,记者从包头市统计局了解到,为了全面了解公众对包头市药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正确评价包头市药品安全现状、监管工作及成效,为不断改进药品安全工作,包头市统计局、包头市政府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CATI),近日在包头市范围内对市民开展了药品安全满意度的调查。

  八成以上的市民认可包头药品安全状况

  调查显示,85.26%的市民对我市的药品安全状况选择满意。调查结果表明,包头市药品安全形势保持稳定良好的局面,得到了大多数百姓认可。不过仍有14.74%的市民对包头市药品安全状况不满意,随着药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药品安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百姓希望包头市药品安全现状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公众对药品安全监管的总体评价满意

  调查显示,77%的受访者对包头市药监部门工作表示满意,23%的受访者对包头市药监部门工作表示不满意。

  政府及药监部门对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地方药品安全状况。近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做好药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药品安全责任,落实部门责任分工,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实现了药品安全领域各环节的全面有效监管,所以逾八成的受访者对药监部门工作是肯定的。多数人认为药品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全面提升,百姓对有效打击和惩处药品违法违规行为是满意的。从调查数据来看,有二成百姓认为包头市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调查显示,公众对包头市食品药品质量举报投诉电话“12331”知晓率较低,仅为13.15%。构筑全民监督平台,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还需通过广泛宣传,进一步加深社会和公众对“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工作的认识,提高参与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监管部门、企业、公众和媒体共同关注药品安全的格局。同时,充分发挥“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系统平台作用,畅通药品安全投诉举报途径,严厉打击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树立药品监管系统良好形象。使得“12331”热线的社会知晓率进一步提高,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公众维权的利器。

  受访者认为对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在对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上,14.74%的市民认为很有力度,30.38%的市民认为力度一般,15.84%的市民认为力度较小,10.75%的市民认为没有力度,还28.29%的市民对此不了解。在征求“加强药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大多数的意见和建议都提出希望药监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对问题药品和企业的处罚力度。

  民众对药品安全知识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媒体

  在问及对药品安全问题认识主要来源是什么时,28.20%的受访者主要来源选择是电视报导,23.22%的受访者是互联网,15.29%的受访者是报纸、报刊,12.40%的受访者是听亲朋好友说,10.59%的受访者是社区公告了解,10.31%的受访者是通过广播报道。电视报道和互联网仍是公众当前对药品安全问题认识主要来源,应继续重视媒体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公众认为应对药品虚假广告泛滥加强监管

  公众反映虚假广告泛滥、百姓自身用药知识缺乏、医院和药店采购、销售药品把关不严等行为导致药品安全问题出现。调查显示,当问到您认为包头市药品安全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些方面?百姓认为虚假广告泛滥占19.3%,自身用药知识缺乏占18.85%,医院和药店采购、销售药品把关不严占15.99%。居民由于对药品专业知识的匮乏,一些居民在购买药品时存在盲目性,容易受药品广告宣传影响。尤其是年龄大的市民,这部分人群往往身有疾患,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较弱,易受到广告信息影响,一旦上当后维权比较困难。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本报记者赵琼)

[责任编辑 魏莉 ]

情景歌舞剧《乌兰...
扎拉森夫妇接羔记
会咬人的机器人
分享阅读 交换快乐
培育脱毒马铃薯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安代舞进校园 非遗文化有传承
墒情良好 备耕扎实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