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笔者来到群山掩映的喀旗美林镇金家店水貂养殖场,一排排整齐的彩钢房里,上千只水貂在铁笼子里上蹿下跳,发出“嗞嗞”的叫声,胖乎乎的各色水貂既漂亮又可爱,让人忍不住的想抱一抱。过道上,一位身材不高,脸色黑黝黝的中年人正在逐一检查水貂的饮食,看着一只只可爱的水貂蹿上蹿下,满足、幸福的笑容不时溢上他的脸庞。他就是美林镇金家店水貂养殖场董事长李建军。
据李建军介绍,养殖场现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占地200多亩,有种貂8000余只,可年产优良种貂3万只,按每只水貂的利润200元左右算,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预计到今年年底,养殖场可带动养殖户200余户,年产貂皮5万只。
当然,对于喀旗就业创业工作来说,李建军只是依靠党和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发展起来的3万多创业者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把就业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喀旗就业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进。三年来,全旗累计完成城乡新增就业3256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866人,城镇就业率达到了96%。
技能培训筑平台提质量
锦山镇河南西村的李伟,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由于缺少相应的技能培训,靠着一把子力气干活的他,每月的收入与工地上的其他技术工相比,差了一大截。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收入水平,2013年,李伟参加了喀旗就业局组织的电工培训班。经过授课教师的悉尽指导和个人的认真培训,李伟顺利取得了中级电工资格证。凭着学到手的技艺和取得的证书,他在工地上的境况有了明显改变。李伟说:“自从有了这个证,我的工作性质就改变了,由原来的力工,现在成了建筑公司的技术主干,不仅工资高了,而且活也不累了,每月比原来多挣1000多元”。
喀旗始终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素质就业,围绕劳动者就业需求,举办以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电工电焊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培训班,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围绕创建培训品牌学校、打造特色专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采取以订单式培训为主体,与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相结合,对全旗劳动力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三年来,全旗共开展创业培训1600多人,各类技能培训5500多人。通过开展各类培训,初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了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小额担保贷款作杠杆促发展
张敏慧是喀旗恒轩食品厂经理。2007年以前,张敏慧一直在外打工,在外打工的经历让张敏慧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2008年,张敏慧回到家乡,在锦山开办了一家“大碱馒头”面食店。可由于资金周转不开,面食店的种类就那么几样,远远不能满足顾客需求。为了提升经营水平,2010年,张敏慧在参加了喀旗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后,获得了喀旗就业局提供的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从而为面食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随着经营状况日益改善,张敏慧开始逐步扩大生产,改造店内生产空间,雇用工人,置办送货车,生产经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锦山大碱开花馒头,开始从锦山镇逐步走出城区,走向了喀喇沁旗的农村市场。张敏慧抓住时机,在乡下的一些地方建立了代卖点。到目前,喀旗各乡镇几乎都有了“锦山大碱开花馒头”的代卖点。同时,锦山大碱开花馒头还成功打入了松山区、红山区的食品市场。现在店里时常有人来买“锦山大碱馒头”,捎给赤峰的亲戚朋友。
为了适应市场扩大的需要,张敏慧不断改善生产技术,适应市场需要,增加食品花色品种。截至目前,已经拥有馒头、面条和大饼三个系列、十几个品种的面食制品。每一个系列、每一个品种的面食,都因其货真价实深受广大消费者好评。艰辛的创业,辛勤的经营,让张敏慧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短短7年时间里,张敏慧的企业销售额由创业初期的三百万发展到现在的七八百万左右。
2013年,张敏慧又在原来面食店基础上成立了“恒轩食品厂”。食品厂的经营空间更大了,就业人数也显著增加。如今在食品厂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了70人。当然同时改变的还有企业的生产规模,虽然产品的系列、品种增多了,但始终不变的依然是张敏慧在创业之初就恪守的诚信和个人的价值与梦想追求。
恒轩食品厂因此成为政策扶持发展壮大起来的返乡创业的典范。2013年,张敏慧被赤峰市政府授予“全市自主创业先进个人”,在国家就业优惠政策扶持下,恒轩食品厂走出了一条起初由一个打工者到开办一人一店,再发展为目前本旗规模最大的食品加工的创业之路,也体现了国家创业带动就业政策的强大推动力。
喀旗始终坚持以“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为目标,不断建立健全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带动和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扩大贷款范围,降低担保条件,加强贷款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审查审批程序,确保了“贷得出、用得好、收得回”目标如期实现;同时积极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监管机制,建立贷款受理、审核、审查分工负责制,把好贷前调查准入、申请材料审核、担保能力确认、贷款审核推荐四个关口,保证贷款的正常发放与回收,采取现场放贷、阳光操作、“一站式”服务等工作方式方法,为创业者承借贴息贷款铺平了“绿色通道”。与喀旗妇联、团委合作,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站,鼓励支持妇女、青年创业,提升幸福指数,注重创业信用等级评定和“创业致富标兵”评选,树立创业典型。三年来,已争取中央财政贴息资金1252万元,多方筹集到位担保基金820万元,为1338名创业者发放小额贷款7062万元,贷款回收率达99%,带动就业4500多人。
鼓励大学生创业谋发展建亮点
徐晓明于2005年毕业于吉林医学院口腔系本科,毕业后曾先后在吉林465医院,吉林大学明皇医院进修口腔、医学各一年。进修结束后,徐晓明在寻找就业机会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波折,虽然跑了很多城市和地方,却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时的徐晓明有些忧虑和彷徨了,一想到自己辛勤努力了四、五年,为之付出了很多艰辛,真就找不到自己发挥所学技能的用武之地吗?徐晓明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鼓起勇气,在2011年4月用仅有的5万多元钱创办了锦山镇阳光口腔诊所。在创办初期,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资金周转成为诊所发展的主要问题——没钱购买药品,设备需要增加。这时,喀旗就业服务局举办了创业培训班,徐晓明通过十天的培训,重新理清了经营理念,同时,借助于就业局提供的国家贴息贷款,使徐晓明的口腔诊所进入了快速平稳运行的轨道。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旗就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徐晓明信心倍增,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现在徐晓明的阳光口腔诊所生意越来越好,每天前来就诊的人员是络绎不绝。
喀旗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了百盈创业“孵化”基地、西桥姜家店返乡创业养殖园区和湖滨创业示范街。对基地园区和创业示范街建设在政策上予以倾斜,降低门槛,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方便,根据创业者发展需要,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经营项目的技术含量,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为基地园区和创业示范街的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470多万元,免费创业培训200多人。目前,返乡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安置就业1050人,带动就业达2800多人。喀旗出台了《喀喇沁旗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重点开发老年公寓及乡镇敬老院、协税、协警、机关事业单位后勤保障、保洁绿化、乡村、社区治安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三年来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多个,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000多人。
多举措就业发展快效果佳
项目拉动就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喀喇沁旗瞄准大企业、大项目,突出产业招商、集群招商,形成了产业经济内外延伸、持续扩张、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格局,打造旗域经济发展新引擎。以“一区五园”、“一区一带”建设和产业集聚为重点,不断加强部门联动,积极推动,对各乡镇街道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就地就近就业、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务工去向及家庭服务企业个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认真开展了就业信息、就业岗位、职业培训等对接服务,在企业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安置就业信息员,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开工企业招工招聘,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及时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和政策扶持,坚持产业链和与之相应的创业链相融合,从市场准入、财税扶持、办事程序等方面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城乡劳动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喀旗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作用。重点发展家庭服务、农家乐餐饮、托老托幼、社区日间老人照料中心等便民利民项目,设立月嫂、保姆及家庭服务培训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继续加强对新品牌的挖掘和培育,促进家庭服务业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在全国家庭服务业“千户百强”企业创建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十强百户企业”创建活动。目前,全旗已发展家庭服务业企业728家,从业人员3800人。
2015,喀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据本旗具体情况,全面调研创业需求,为处于创业初期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创业帮助,积极创建“创业苗圃”,为入圃孵化的创业者提供从开业指导、政策解读、手续办理、项目孵化、商业实践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支撑。苗圃建设由旗财政投资,目前经旗常委会和旗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已进入苗圃设计、工位规划等筹备阶段,计划10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同时继续以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推进创业就业工程,健全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载体,以完善政策、提升服务为主线,以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管理为手段,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打造就业工作“升级版”。
如今在喀旗,一条条精心铺就的就业创业之路正在不断延伸,并引领着就业创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描绘新画卷。(记者马文基通讯员周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