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深知,只有接地气,新闻作品才会有灵气;只有俯下身去,才能和群众心贴心;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地气”的含义,才能真正领略“走转改”的深刻内涵。
带着这样的职责和使命,本报“年轻记者走基层”4个报道组的9名记者,先后分赴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兴安盟进行采访。火热的基层,朴实的群众,带给年轻记者全新的体验、由衷的赞叹、深入的思考……采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经受“洗礼”的过程。《一线》和《民声在线》版将向您呈现此次采访活动的精彩瞬间、新闻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年轻记者发自内心的深刻感悟。今天刊出第一期,敬请关注。
原标题:采访路上,累并快乐着
6月,鲜花盛开,万物蓬勃。在这样生机盎然的季节里,作为“年轻记者走基层”的一个小分队,我们出发了。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我们背起行囊,怀着对新闻事业的崇高敬意,踏上了开往鄂尔多斯的长途客车。
3个小时的车程,说长也不长,但车里的味道却让我俩至今记忆犹新。几十个人的大客车,尽管有空调开着,可在封闭的空间里,空气的味道仍然很混浊,后座有位大哥旁若无人地脱了鞋,刺鼻的脚汗味直穿鼻孔,但这并没有影响我们走基层兴致勃勃的心情。我俩设计着这次下基层采访的整个流程,兴奋地击掌约定——要把这次采访完成得又快又好。
创业者们展示他们的产品。
一个期盼的眼神
采访的第一站——鄂尔多斯东胜区大学生创业园。
6月24日一大早,我俩匆匆吃完早点,就来到了创业园区。由于时间尚早,我们边了解园区的整体情况和相关政策,边等待创业者们。
半个小时过去了,他们陆续上班了。
这里的创业者们都很年轻,年龄大约20出头。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忍不住要感叹——转型,得从“娃娃”抓起。
一上午时间,我们接连采访了3位创业者,其中有做电商的、有做系统集成的,也有做快递的。整个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不同的梦想。采访结束已经接近下午一点半了。正当我们带着丰富的素材要“满载而归”时,门口一位女孩拉住了我们。
“能去我的工作室看看吗?”我们打量了一下她,她穿着很成熟,但声音却怯怯的。我们抬起胳膊看了看时间,她立马慌了起来,抓着我们的那只手更用力了,生怕我们跑了似的,又使了使劲儿,说:“我在这里等了你们一上午了,能去我那儿看看吗?”
我们与她目光相遇,她的眼中充满了期待。我俩相互看了看,立刻达成了共识:“走!”
女孩顿时高兴起来,快步将我们带入她的工作室。这是一家做电子商贸的公司,工作室面积不大,员工也不多,但已经有了2000多名会员。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着自己的故事、公司的故事……
我们耐心地对她进行了系统采访。采访结束已经下午了,我们的肚子不住地咕噜噜反抗着,园区负责人歉意地说:“其实最后这家不是典型,可以不用采访的,耽误你们吃饭了!”
听到这句话,我们的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女孩充满期待的眼神,也再次重温了她的手紧紧抓住我们的力度。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话语间我们竟带了些自豪。此时我们心想,面对这样一个渴望被采访、渴望被报道,又如此信任我们的年轻创业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一上午的等待对于她来说,或许是焦急的,或许带着执着的情绪,或许有着太多的期盼,盼着我们去倾听、了解她的思想、她的作为。而对于我们,更多的是一份夹杂在责任中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