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表演
一场壮观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
采访的第三站是到伊金霍洛旗苏泊罕草原,这里有延续了800年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
那一天,经过一上午的阴雨绵绵,鄂尔多斯市温度特别低。一路陪着我们采访的宣传部干事小杨说:“草原上风大,可冷了,得多穿点!”由于没有准备足够厚的外套,我们只好把带来的短袖套了一层又一层。
刚进入草原,我们就充分感受到了草原独有的寒风,不刺骨,但是凉意浓浓。整个下午我们是缩着脖子度过的。天气虽然恶劣,可依然挡不住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对鄂尔多斯婚礼的期盼,大家早早地集聚于此,等待着“鄂尔多斯婚礼实景表演”的盛大启幕。
随着主持人一声宣布,表演正式启幕开始,此前寂静的草原瞬间沸腾。
作为婚礼的参与者,我俩似乎比操办者还要忙。拍照、写采访笔记、跟着娶亲队伍跑……
鄂尔多斯婚礼仍保留着男人到女人家娶亲的习惯。结婚那一天,男方家附近另设一座披红挂绿的蒙古包,作为新房。娶亲的队伍将在傍晚时分出发(表演现场将两天的婚礼缩短为一个小时),新郎祭过圣主成吉思汗、唱完欢乐的迎亲歌之后,一行四人娶亲的队伍扬鞭策马向新娘家驰去。
此时,我俩跟在他们身后,也急着去“娶亲”。场面看似有些滑稽,他们骑马,我俩奔跑。观看婚礼表演的人们都在指着我俩笑,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小跟班儿”。
娶亲队伍到了新娘家门前,不想闪出两位大嫂堵在门口,向他们发难。这场舌战一问一答,如果男方取胜,女方则收下牛犊红筒,爽快放行。否则,不仅遭到奚落,还要被顶回。
终于,娶亲队伍被让进了女方家的蒙古包,为了跟拍,我俩使出浑身解数,在众多观众中挤到了最前方,并在女方父母身边觅了两个位置坐下了。
按照传统的礼节,入夜,开始进行另一个仪式:求名问庚,这是婚礼过程中时间最长的一项内容。鄂尔多斯少女出嫁时都要另起一个名字,在婚宴上公开。男方祝颂人与手持银盅的新郎跪在地下,千方百计想套出新娘的新名字,女方4位大嫂答非所问,有意刁难。直到最后,新郎把哈达举在手上,把求婚的礼品金银对环摆在哈达上,祝颂人再次求情,大嫂们才生恻隐之心,从怀里取出一条哈达,说出新娘名字,双方互换信物。
此时娶亲队伍向新娘的父母敬酒以表谢意,不想我俩也“混”在宾客中被敬了3大碗酒。
第二天,新娘要离开娘家时,与母亲相拥,依依不舍间泪如雨下,看得所有观众潸然泪下。这时,陪亲的姑娘将新娘保护起来,男方好言相劝不成,便挤进人群中“抢”新娘,场面十分热闹。
新娘到了男方家下马后,进入蒙古包,婆婆揭开儿媳的蒙头纱,然后赠送礼品,并给新娘起新的名字。接着,全羊席开始,持续到天明。次日清晨,新婚夫妇举行送客酒宴。送亲的众人都要畅饮3杯,然后跃马扬鞭,踏上归程。
整个婚礼过程,我们用镜头记录了每一个瞬间,切实感受了承载着800多年历史的文化遗存。
“我们期待能将鄂尔多斯婚礼展现于世界,期待更多的人参与,期待被传承。”离开婚礼现场,我俩还感觉飘飘的,或许是酒精的作用、或许是情感过于真挚,但是,这有着历史渊源、时代特点、精彩亮点的鄂尔多斯婚礼切实震撼了我们。
接下来的几天,为五保户盖起50平方米的新砖房、“惠民五送”成常态、没有血缘亲却胜似血缘亲的一家人等采访活动,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民生情怀及普通百姓间的淳厚民风。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惊讶着、感叹着、感动着,也继续着“白天采访晚上写稿”的节奏,累,并快乐着。(记者 王连英 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