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赤峰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年轻记者走基层】嘎查村里惊喜不断
 

  还没到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塞沁塔拉嘎查,我就被路旁的一大片玉米地吸引过去,在清风吹拂下,玉米苗一片片波浪起伏,显得生机盎然。我跳下车,径直冲向地头,拿出手机开始“疯狂”拍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田野,我被她的宽广和美丽深深地吸引住了。

李晗给禾苗拍照。

李晗和陈春艳在科左中旗敖包苏木扎如德仓嘎查采访留影。本报记者 郭洪申 摄

  来到塞沁塔拉嘎查,我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整洁的街道、一排排整齐的砖瓦房,与之前对农村的想象形成了巨大反差。“现在的农村可不比你们城里差呢!”听了我的疑惑,嘎查党支部书记杨新国哈哈大笑。

  在村部,“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两块金色牌匾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村能得到这些荣誉多亏了‘十个全覆盖’项目的开展。以前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根本就没法走。好多村民住的是土房,也吃不上自来水,只能靠打井。现在好了,村里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和个人素质都大大提高了!”杨新国说。

  村民王发从自家院里出来扔垃圾,我惊讶地发现他家门口摆着一个便民垃圾桶。“每5户共用一个垃圾桶,特别方便。现在村里环境这么好,垃圾可不能乱丢!”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王发笑得合不拢嘴。

  82岁的村民吴月兰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她都会拄着拐杖独自在院里散步。“您母亲这么大岁数,腿脚又不方便,让她一个人散步不怕摔倒吗?”我好奇地问吴月兰的儿子刘学军。“没事,你往那边看!”顺着刘学军指的方向,我发现他家院墙上安了一圈木制扶手,“我在院里给她安了这个扶杆,有了它我就放心了!”

  “刘学军给他母亲安了这个扶杆后,家里有老人的人家也纷纷效仿,现在随便走到哪家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扶杆,村里人管它叫‘孝心杆’。”杨新国说。这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块“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的牌匾,百善孝为先,塞沁塔拉嘎查果然实至名归。

  我问杨新国,为什么村里的百姓素质提高了?他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根本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此外,嘎查重视教育也是主要原因。好政策好环境换来了和谐的好村子!”

  告别塞沁塔拉嘎查时,天上突然下起大雨,杨新国开玩笑说:“你们‘送来’的这场雨太及时了,这下农民连地都省的浇了,以后你们得常来啊!”我深深地点了一下头:“一定常来!”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陈春艳摄)

[责任编辑 魏莉 ]

欢迎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扫描上图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转载请注明出处。
打通“断头路”
娶亲马队浩浩荡荡
初冬享暖阳
外教传技到达茂
快速路上建设公交...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雪趣
创客走进乡村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