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王大方昨日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一批与“草原丝绸之路”有关的重要文物古迹。随着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内蒙古考古专家对这些文物再次深入研究,加深了对唐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的认识。
王大方介绍,唐代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全盛时期,唐太宗被草原各部尊为“天可汗”,草原各民族来长安朝拜,多走内蒙古阴山河套一线的“参天可汗道”,中原与草原丝路的联系畅通无阻。其在北部疆域建五大都护府,直接控制中亚至辽东半岛的通道。其中,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川上建的单于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的政治地位最高。该城为突厥人阿思德为唐高宗的儿子李旦筹建,李旦后来做了皇帝(唐睿宗),单于大都护府也成为通往草原丝路的商贸中心。
内蒙古考古工作者曾在1970年代,在土默川平原上多次发现东罗马金币和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在土默特左旗水磨沟,出土了弯月形金冠饰片及东罗马商人的墓葬;在阴山山脉还发现有突厥人的石人墓,这些都是唐代北方草原地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同时,1976年在赤峰市敖汉旗曾出土了典型的波斯银器——波斯银执壶(胡瓶)。当时,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认为,胡瓶是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在东伊朗制作的工艺品。后经内蒙古文物专家研究认为,这件胡瓶的出土地——赤峰南部毗邻辽宁朝阳市,唐代称为营州,是东北的政治中心。而内蒙古考古学者还在《唐书》等史书中发现,安禄山在任营州节度使期间,曾一次便向玄宗皇帝进贡几十件胡瓶,在河北、宁夏等地也发现有胡瓶出土,这件波斯胡瓶的年代大约在公元8世纪初叶,这便成了古代中国和波斯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记者张昊文)